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土木賊功效

別名

木賊(《滇南本草》),纖弱木賊、接骨、馬人參、筆塔草(《廣西野生資源植物》),節節草、斗眼草、豆根草、鎖眼草(《滇南本草》整理本),筆頭草、塔草、毛筒草、博節草(《廣西中藥志》)。

出處

《廣東中藥》

來源

為木賊科植物筆管草的全草或根。秋季選擇身老體大者,割取地上部分,揀除雜草,曬干。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營養莖和孢子囊莖相似,單出或簇生,分枝或不分枝,細長有節,節間多半中空,通常高可達1米,直徑約2~15毫米,表面有肋棱6~30條,平滑或有1列密集的小刺狀突起,溝中有2列氣孔。小枝1條或為2~3條一組,很少4~5條的,小枝可能再分枝。葉退化,輪生,細小,與葉鞘連接,葉鞘常呈管狀或漏斗狀,緊貼,短或略伸長,先端呈齒牙狀,齒宿存或脫落,而遺留一截頭狀、渾圓或三角形的基部。孢子囊穗長約2.5厘米,頂端短尖或有小突尖;孢子囊6~9個,在孢子葉下面邊緣排成1列,孢子圓球形,有2條絲狀彈絲,十字形著生,卷繞在孢子上,遇水即彈開,以便繁殖。

生境分部

生于溪邊、溝邊、沙壤或粘土上半陰濕地方。分布華南、西南、長江中上游各地。

性狀

干燥全草為細長分枝的圓柱狀莖條,淡綠色至黃綠色,長約60厘米不等。表面粗糙有縱溝,多節,節間長5~8厘米,亦有長至13厘米的。干時易斷,潮濕時堅韌,中空,葉鞘呈短筒狀,緊貼于莖,基部及鈍頭的齒片呈黑褐色。以粗條、青綠色、身長肉厚者為佳。

產于云南、廣東、廣西等地。當地作木賊使用,參見"木賊"條。

性味

甘微苦,涼。

①《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辛酸微苦。"

②《廣西中藥志》:"味甘微苦,性涼無毒。"

功效主治

利濕清熱,明目。治目赤脹痛,翳膜胬肉,急性黃疸型肝炎,淋病。

①《滇南本草》:"散肝家郁結。(治目)暴亦、脹痛,退翳膜,消胬肉攀睛。兼治五淋,莖疼痛,亦白便濁。(根治)婦人赤白帶下,破血積,通月經。止大腸下血。"

②《廣西中藥志》:"疏表,利濕。治浮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錢。

臨床應用

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成人每天用鮮草1~2兩或干草1兩,煎水當飲。據82例觀察,大部分病例服藥后尿量增多,食欲好轉,黃疸明顯消退。可能與本品有利濕、退黃、清熱作用有關。

摘錄

《中藥大辭典》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