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兔肉功效

《中藥大辭典》:兔肉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兔科動物蒙占兔、東北兔、高原兔、華南兔、家兔等的肉。

原形態

①蒙古兔,又名:草原兔、跳貓。

體形中等,長約45厘米,尾長約9厘米。體重一般在2公斤以上。耳甚長,有窄的黑尖,向前折超過鼻端。尾連端毛略等于后足長。全身背部為沙黃色,雜有黑色。頭部顏色較深,在鼻部兩側面頰部,各有一圓形淺色毛圈,眼周圍有白色窄環。耳內側有稀疏的白毛。腹毛純白色。臀部沙灰色。頸下及四肢外側均為淺棕黃色。尾背面中間為黑褐色,兩邊白色,尾腹面為純白色。冬毛長而蓬松,有細長的白色針毛,伸出毛被外方。夏毛色略深,為淡棕色。

棲息于平原、荒草地、山坡灌叢、丘陵平原、農田和苗圃等處。棲居地常因季節不同,食物條件的改變而有所遷移。一般無固定洞穴,白天常在較隱蔽的地方挖臨時的臥穴。以青草、嫩枝、樹皮、蔬菜及谷物、豆類等農作物為食。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甘肅、寧夏、山西、河北等地。

②東北兔,又名:草兔、山兔、黑兔子、山跳子。

體形較大。耳較短,向前折不達到鼻端。尾短。頭部和身體背面為棕黑色,由黑色長毛與淺棕色毛相間。兩側顏色較淺,黑色針毛較少。頭部色較深,頸下黃棕色。尾背面黑灰色。腹面灰色。夏毛顏色較深。有時也出現全黑棕色的個體變異。

主要棲息于針闊混交林中,亦在平原、荒草地、河谷灌叢等地活動。一般無固定巢穴,產仔時才有一定住所。白天棲居于灌木叢、雜草或樹根下,晚間出來活動覓食。主要以樹皮、嫩枝、草本植物為食。分布東北地區。

③高原兔,又名:灰尾兔、長毛兔。

體形較大,毛長而蓬松。耳長,向前折時顯然超過鼻端。全身背部為暗黃灰色,毛細長而略帶波紋。臀部全為灰色細毛,中央較深而兩側較淺。頭部尤其是鼻部中央顏色較深,面頰部及眼圈周圍色較淡。頸背呈淺棕灰色,頸腹部都為黃灰色。腹毛純白色。前肢為極淺的棕黃色,后肢外側棕色,足背白色。尾背方有一很窄的暗灰色區域,尾兩側為白色,并有灰色毛基。

一般棲息在海拔較高的高山草甸及草原地區。無固定洞穴,白天常在草叢中活動,吃植物性食料。分布四川、云南、甘肅、青海、西藏等地。

④華南兔,又名:短耳兔,粗毛兔。

體形較小。耳短,向前折不達到鼻端。尾亦短,不及后足之一半。四肢較細。全身毛色較深,為黃褐色,并雜有黑色長的針毛。額臉部色較淺,鼻的兩側各有一淺色區,向后伸延直達耳基部。兩煩處生有長的黑色針毛。耳廓邊緣色較淡,耳端部無明顯黑尖。腹部及四肢內側為黃白色。四肢外側為黃棕色。尾背面為黃棕褐色,尾腹面為淡黃色。

棲息于農田附近的山坡灌叢、雜草地、墳田等處。晝夜活動,無固定洞穴。以草本植物的綠色部分、樹苗和嫩葉為食,尤喜食麥苗、豆苗及蔬菜。分布安徽、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湖南等地。

⑤家兔

個體的變異很大。一般頭部及耳較野兔為短,后肢亦然。毛色亦有多種變異,通常以純白色者為多。耳尖無黑色。

以蔬菜、谷類、果類及青草為食。全國大部地區均有飼養。

以上幾種動物的皮毛(兔皮毛)、血(兔血)、骨(兔骨)、頭骨(兔頭骨)、腦(兔腦)、肝(兔肝)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性味

甘,涼。

①《別錄》:"味辛,平,無毒。"

②《食療本草》:"味酸,性冷。"

③《綱目》:"甘,寒。"

歸經

《本草求真》:"入肝,大腸。"

功效主治

補中益氣,涼血解毒。治消渴羸皮,胃熱嘔吐,便血。

①《別錄,:"主補中益氣。"

②《千金·食治》:"止渴。"

③《本草拾遺》:"主熱氣濕痹。"

④《綱目》:"涼血,解熱毒,利大腸。"

⑤《本經逢原》:"治胃熱嘔逆,腸紅下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或煮食。

復方

治消渴羸瘦,小便不禁:兔一只,剝去皮爪五臟等,以水一斗半煎使爛,骨肉相離,漉出骨肉,斟酌五升汁,便澄濾,令冷,渴即服之。(《海上集驗方》)

各家論述

《綱目》:"今俗以兔肉飼小兒,云令出痘稀,蓋亦因其性寒而解熱耳。故又能治消渴。若痘已出及虛寒者宜戒之。劉純《治例》云,反胃結腸,甚者難治,常食兔肉,則便自行,又可證其性之寒利矣。"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兔肉

英文名

Hare as food, Rabbit as food

出處

出自《名醫別錄》。

《唐本草》:兔膏,主耳聾。

來源

藥材基源:為兔科動物蒙東北兔、華南兔、家兔、蒙古兔及高原兔等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Lepus mandschuricus Radde2.Lepus sinensis Gray3.Oryctolagus cuniculus domesticus(Gmelin)4.Lepus tolai Pallas5.Lepus oiostolus Hodgson

采收和儲藏:將兔殺死,取肉洗凈,鮮用。

原形態

1.東北兔,體形較大,長44-48cm,重1.5-2.5kg。耳較短,向前折不達鼻端。后足略長于前足。尾短。其毛較粗。頭、背部冬毛為淺棕黑色,毛基為黑灰色。夏毛色更深。耳前部棕黑色,后部棕黃色,邊緣白色,耳尖黑色。后背部及臀部有較長的黑毛,隱郵斑點。腹部為純白色秘。四肢為淺棕黃色。屬背部黑色,下部污白色。

2.華南兔,體形較小,體長34-44cm,重1-1.5kg。耳長6.5-8.2cm。尾短,不及后足長之半,長4-5.7cm。被毛短粗且硬。。頭部、背部沙黃棕色或棕黑色。毛基淡黑灰色,絨毛毛端棕黃色。長形針毛的亞洲部有一顯著的棕色環,毛尖黑色。耳前邊緣毛較長,耳尖和后緣的毛較短。頸部有一黃色區域。下體赭黃或淡黃白色。足、尾背部與背色相似。

3.家兔,個體變異較大。一般頭部、耳較野兔為短,后肢亦然。毛色亦有多種變化,通常以純白色為多,耳尖無黑色。

4.蒙古兔,體形中等,長約45cm,尾長約9cm,體重在2kg以上。耳甚長,有窄的黑尖,向前折超過鼻端。尾連端毛略等于后足長。全身背部為沙黃色,雜有黑色。頭部顏色較深,在鼻部兩側各有一圓形淺色毛圈。眼周圍有白色窄環;耳內側有稀疏的白毛。腹毛純白色。臂部為沙灰色。頸下及四肢外側均為淺棕黃色。尾背面中間為黑褐色,兩邊白色,尾腹面為純白色。科毛長而蓬松,有細長的白色針毛伸出毛被之外。夏毛色略深,為淡棕色。

5.高原兔,體形較大,毛長而蓬松。耳長,向前折顯著超過鼻端。全身背為暗灰色,毛細長面略帶波紋。臂部全為灰色細毛,中央較深而兩側較淺。頭部尤其是鼻部中央顏色較深,面頰及眼周色較淡。頸背呈淺灰棕色,頸腹為黃灰色。腹毛純白色。前肢為極淺的棕黃色,后肢外側棕色,足背白色。尾背方有一很窄的暗灰色區域,尾兩側為白色,并有灰色毛基。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1.棲息于海拔300-900m的針闊葉混交林、林下灌木與草本植物茂盛之處。一般無固定巢穴,產仔時才有固定住所,白天多居于灌木叢、雜草或樹根旁,晚上出來活動覓食。吃樹皮、嫩枝及草本植物等。

2.多棲息于山地丘陵的稀樹灌叢、雜草叢、墓地或農田附近多利用現存洞穴居住,洞口比較光滑,附近有成堆糞便。晝夜均有活動。以青草、樹苗和細嫩枝呀為食,尤喜青苗、豆苗和疏菜。

3.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飼養。

4.棲息于平原、荒草地、山坡灌叢、丘陵平原、農田和苗圃等地,并因季節不同,食物條件的改變而有所適移。常無固定的洞穴,白天常在較隱蔽的地方挖臨時的臥穴。以青草、嫩枝、樹皮、蔬菜及谷物、豆類等為食。

5.一般棲息于海拔較高的高山草甸及草原地區。無固定洞穴,白天常在草叢活動,吃植物性食料。

資源分布:1.分布于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等地。

2.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

3.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飼養。

4.分布于東北、華北及寧夏、甘肅等地。

5.分布于甘肅、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栽培

全國大部地區均有飼養。

性味

味甘;性寒

歸經

肝;大腸經

功效主治

健脾補中;涼血解毒。主胃熱消渴;反胃吐食;腸熱便秘;腸風便血;濕熱痹;丹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或煮食,50-150g。

禁忌

1.《本草經集注》:“妊娠不可食,令子唇缺;其肉不可合白雞肉食之,面發黃;合獺肉食之,令人病遁尸。”2.《本草拾遺》:“久食弱陽,令人色痿;與姜同食,令人心痛。”3.《食療本草》:“八月到十月其肉炙吃,與丹石人甚相宜。大都絕人血脈,損房事,令人痿黃。”又“二月食之傷神。”

各家論述

1.《本草綱目》:今俗以兔肉飼小兒,云令出痘稀,蓋亦因其性寒而解熱耳。故又能治消渴。若痘已出及虛寒者宜戒之。劉純《治例》云,反胃結腸,甚者難治,常食兔肉,則便自行,又可證其性之寒利矣。

2.《名醫別錄》:主補中益氣。

3.《千金·食治》:止渴。

4.《本草拾遺》:主熱氣濕痹。

5.《本草綱目》:涼血,解熱毒,利大腸。

6.《本經逢原》:治胃熱嘔逆,腸紅下血。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