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萵苣
別名
萵苣菜(《肘后方》),千金菜(《清異錄》),萵筍(《滇南本草》),萵菜(《綱目》),蕂菜(《河北藥材》)。
出處
《食療本草》
來源
為菊科植物萵苣的莖、葉。春季嫩莖肥大時采收。
原形態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莖直立,光滑無毛,嫩時呈棍棒狀,肥大如筍,肉嫩脆味美。如不采收,則逐漸伸長而成花莖,于上部分枝開花。葉基部叢生;長橢圓形、倒卵形或舌狀,亦有呈披針形者,全緣或邊緣皺折,或有不整齊的齒狀缺刻,無恬;莖生葉互生,基部耳狀抱莖。頭狀花序有長梗,排列成頂生的圓錐狀花叢;總苞圓筒狀,苞片多層,覆瓦狀排列;花兩性,全部為舌狀花,舌片先端5齒裂,黃色;雄蕊5;子房下位,柱頭2裂。瘦果卵形,扁平,海面具3條突出的縱棱,先端具喙。種子黑褐色或灰白色。花期夏季。
本植物的種子(萵苣子)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部
全國大部地區均有栽培。
性味
苦甘,涼。
①《嘉佑本草》:"冷,微毒。"
②《日用本草》:"味苦,寒平。"
③《飲膳正要》:"苦,冷,無毒。"
④《醫林纂要》:"苦甘,寒。"
歸經
①《本草求真》:"入腸、胃。"
②《本草撮要》:"手少陰經。"
功效主治
治小便不利,尿血,乳汁不通。
①《本草拾遺》:"利五臟,通經脈,開胸膈。"
②《日用本草》:"利五臟,補筋骨,開膈熱,通經脈,去口氣,白齒牙,明眼目。"
③《滇南本草》:"治冷積蟲積,痰火凝結,氣滯不通。"
④《綱目》:"通乳汁,利小便,殺蟲蛇毒。"
⑤《醫林纂要》:"瀉心,去熱,解燔炙火毒。"
⑥《隨息居飲食譜》:"利便,析酲,消食。"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外用:搗敷。
禁忌
①《本草衍義》:"多食昏人眼。"
②《滇南本草》:"常食目痛,素有目疾者切忌。"
復方
①治小便不下:萵苣搗成泥,作餅貼臍中。(《海上方》)
②治小便尿血:萵苣,搗敷臍上。(《綱目》)
③治產后無乳:萵苣三枚,研作泥,好酒調開服。(《海上方》)
④治沙虱毒:敷萵苣萊汁。(《肘后方》)
⑥治蚰蜒入耳:萵苣葉一分(干者),雄黃一分。搗羅為末,用面糊和丸,如皂莢子大。以生曲少許,化破一丸,傾在耳中,其蟲自出。(《圣惠方》)
⑥治百蟲入耳:萵苣搗汁,滴入自出。(《圣濟總錄》)。
備注
通常食用的萵苣,在品種方面有白萵筍、花葉萵筍、尖葉萵筍、紫葉萵筍等,大抵均因形色而有所分別。其中白萵筍的葉淡綠色,莖皮淡綠白色。殆即古代所稱的"白苣",參見"白苣"條。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萵苣
英文名
Garden Lettuce, stem and leaf of Garden Lettuce
別名
萵苣菜、千金菜、萵筍、萵菜、藤菜
出處
出自《食療本草》。《本草衍義》:萵苣,今萊中惟此自初生便堪生啖,四方皆有,多食昏人眼,蛇亦畏之。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萵苣的莖和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ctuca satiua L. [L.scariola L. var. satiua (L.) Hook. F.]
采收和儲藏:春季嫩莖肥大時采收,多為鮮用。
原形態
萵苣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cm。莖粗,厚肉質。基生葉叢生,向上漸小,長圓狀倒卵形,長10-30cm,全緣或卷曲皺波狀;莖生葉互生,橢圓形或三角狀卵形,基部心形,抱莖。頭狀花序有15個小花,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狀圓錐花序;舌狀花黃色。瘦果狹或長橢圓狀倒卵形,灰色、肉紅色或褐色,微壓扁,每面有縱肋7-8條,上部有開展柔毛,喙細長,淡白色或褐紅色,與果身等長或稍長,冠毛白色。花果期5-7月。
生境分部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赤有野生。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萵苣汁對白色念珠菌生長具抑制作用[1]。
2.保肝作用 大鼠以萵苣提取物1.0g/kg劑量腹腔注射對四氯化碳引起的血清AST(天冬氨酸轉氨),ALT(丙氨酸轉氨酶)活性升高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可顯著改善肝小葉脂肪性病變及細胞壞死[2]。
3.免疫生物學作用 從萵苣汁分離的萵苣凝集素(prickly lettuce agglutinin,PLA)可使大、小鼠紅細胞凝含有。可調節鼠類脾臟B細胞的免疫生物學反應[3,4]。
4.毒生 萵苣丙核武器提取物,誘變試驗陰性[5]。
性味
味苦;甘;性涼
歸經
歸胃;小腸經
功效主治
利尿;通乳;清熱解毒。主小便不利;尿血;乳汁不通;蟲蛇咬傷;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搗敷。
禁忌
1.《本草衍義》:多食昏人眼。
2.《滇南本草》:常食目痛,素有目疾者切忌。
復方
①治小便不下:萵苣搗成泥,作餅貼臍中。(《海上方》)②治小便尿血:萵苣,搗敷臍上。(《綱目》)③治產后無乳:萵苣三枚,研作泥,好酒調開服。(《海上方》)④治沙虱毒:敷萵苣菜汁。(《肘后方》)⑤治蚰蜒入耳:萵苣葉一分(干者),雄黃一分。搗羅為末,用面糊和丸,如皂莢子大。以生油少許,化破一丸,傾在耳中,其蟲自出。(《圣惠方》)⑥治百蟲入耳:萵苣搗汁,滴入自出。(《圣濟總錄》)。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利五臟,通經脈,開胸膈。
2.《日用本草》:利五臟,補筋骨,開膈熱,通經脈,去口氣,白齒牙,明眼目。
3.《滇南本草》:治冷積蟲積,痰火凝結,氣滯不通。
4.《綱目》:通乳汁,利小便,殺蟲蛇毒。
5.《醫林纂要》:瀉心,去熱,解燔炙火毒。
6.《隨息居飲食譜》:利便,析酲,消食。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