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瓦草
別名
白前(《滇南本草》),滇白前(《植物名實圖考》),金柴胡、大牛膝、九大牛(《云南中草藥》),青骨藤(《云南中草藥選》)。
出處
《滇南本草》
來源
為石竹科植物瓦草的根。秋季采.除去須根,洗凈曬干。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斜臥,高約50厘米。根圓錐形,肉質肥厚。莖中空,具膨大的節,有短柔毛與頭狀腺毛。葉對小,無柄,橢圓形或橢圓狀卵形,長4~5厘米,寬2~3厘米,先端銳尖,基部楔形,邊緣做呈波狀,兩面具乳災及短柔毛,二歧聚傘花序,頂生;萼筒綠色,密被腺毛,先端5裂;花瓣5,淡紅色,匙狀倒披針形,喉部具副花冠,鱗片2深裂;雄蕊10,花絲吐露,花藥白色,丁字著生;子房上位,花柱3枚,分生。蒴果圓錐形,1室。種子腎形,棕色。
生境分部
生于山野荒地及石灰巖地區。分布云南、四川、貴州等地。產云南。
性狀
干燥根呈圓錐形,長可達40厘米,常扭曲。外表黃白色,有縱皺紋及橫孔紋。質脆,易折斷。斷面蠟樣狀,維管束不明顯,呈黃色而稀疏的放射狀排列。氣無,味辛苦。
性味
辛苦,涼,有毒。
①《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辛苦。"
②《云南中草藥選》:"苦辛,涼,有小毒。"
功效主治
清熱,止痛,利水通淋。治肺熱咳嗽,風濕骨痛,腹痛,外傷疼痛,淋病。
①《滇南本草》:"開關通竅,清肺熱,利小便,治熱淋。"
②《云南中草藥選》:"鎮痛,止血,清熱,利水,通竅。治跌打損傷,風濕骨痛,腹痛等各種疼痛,外傷山血。"
③《云南中草藥》:"止咳化痰,清熱通淋,止痛。治肺熱咳嗽,熱淋,外傷疼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研末。外用:搗敷。
臨床應用
用于止痛:取青骨藤根制成片劑,每片0.5克,每次2~4片,痛時口服。臨床用于各種疼痛32例,一般15分鐘開始痛減,半小時痛止。維持時間最短5小時,長達20小時。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瓦草
別名
白前、滇白前、青骨藤、大牛膝、九大牛、金柴胡
出處
出自《滇南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石竹科植物瓦草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ilene asclepiadea Franch.[Melandriumviscidulum( Franch.)Hand.-Mazz.Var.Szechuanense(Wills.)Hand.-Mazz.]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根,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斜臥,高約50cm。根圓錐形,肉質肥厚。莖中空,具膨大的節,被有短柔毛及腺毛。葉對生;無柄;葉片橢圓形或橢圓狀卵形,長4-5cm,寬2-3cm,先端銳尖,基部楔形,邊緣微呈波狀,兩面具乳突及短柔毛。二歧聚傘花序頂生;萼筒綠色,密被腺毛,先端5裂;花瓣5,淡紅色,匙狀倒披針形,喉部具副花冠,鱗片2深裂;雄蕊10,花絲吐露,花藥白色,丁字著生;子房上位,花柱3枚,分生。蒴果圓錐形,1室。種子腎形,棕色。花期6-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2200m以下的山野荒地及石灰巖地區。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地區。
性狀
性狀鑒別 根條長圓錐形,有時分枝,直徑3-12mm,長達30cm,蘆頭明顯。表面黃白色或棕黃色,具橫形的皮孔及縱皺。質堅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顯蠟質,外輪皮層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氣微,味苦、微麻。
性味
苦;辛;性涼
歸經
肺;腎經
功效主治
鎮痛;清熱;利尿;化痰。主跌打損傷;風濕疼痛;胃脘痛;熱淋;肺熱咳嗽;外傷出血;瘡癤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研末,1.5~3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撤敷。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開關通竅,清肺熱,利小便,治熱淋。
2.《云南中草藥選》:鎮痛,止血,清熱,利水,通竅。治跌打損傷,風濕骨痛,腹痛等各種疼痛,外傷出血。
3.《云南中草藥》:止咳化痰,清熱通淋,止痛。治肺熱咳嗽,熱淋,外傷疼痛。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