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梧桐葉功效

《中藥大辭典》:梧桐葉

出處

《綱目》

來源

梧桐科植物梧桐的葉。

原形態

植物形態詳"梧桐子"條。

化學成分

含甜菜堿、膽堿、β-香樹脂醇、β-香樹脂醇乙酸酯、β-谷甾醇、卅一烷及蕓香甙0.15%。

藥理作用

葉浸膏(先用水煎,再以醇處理而得)對麻醉狗及貓靜脈注射0.25~0.5克/公斤,能引起血壓下降,持續15分鐘至1小時。其降壓原理據初步分析,與擴張末梢血管(兔耳灌流呈輕度擴張)有關;降壓同時心率亦減慢(22.3%)。對小有顯著的鎮靜作用(0.5克/公斤腹腔注射,可降低其自由活動)。毒性很小,灌胃6克/只不致引起死亡;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8.3克/公斤。

性味

《福建民間草藥》:"苦,寒,無毒。"

功效主治

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治風濕疼痛、麻木,癰瘡腫毒,痔瘡,臁瘡,創傷出血,高血壓病。

①《中國樹木分類學》:"煮汁可熏治白帶。"

②《貴州民間方藥集》:"鎮咳祛痰,除風濕,治麻木。外用止刀傷出血。"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治癰瘡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外用:鮮葉敷貼,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復方

①治風濕骨痛,跌打骨折,哮喘:梧桐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發背欲死:梧桐子葉,鏊上煿成灰,絹羅,蜜調敷之,干即易之。(《補缺肘后方》)

③治背癰:取梧桐鮮葉,洗凈,用銀針密刺細孔,并用浸,整葉敷貼患部。(《福建民間草藥》)

④治痔瘡:梧桐葉七張,硫黃五分。以水、醋各半煎湯,先熏后洗。(福州臺江區《驗方匯集》)

⑤治臁瘡:取梧桐鮮葉,洗凈,用銀針密刺細孔,再用米湯或開水沖泡,全葉敷患處,日換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⑥治刀傷出血:梧桐葉研成細末,外敷傷口。(福州臺江區《驗方匯集》)

⑦治泄瀉不止:梧桐葉不拘多少,用水煎十數沸,只浴兩足后跟,其瀉即止。若浴之近上,大便反閉。(《內經拾遺方論》梧桐濯足湯)

臨床應用

治療高血壓病:觀察Ⅰ、Ⅱ期高血壓患者80例,52例口服梧桐葉糖漿,每次10毫升(含干生藥2克),每日3次;28例除口服外,并加用梧桐葉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天2毫升(含黃酮甙20毫克)。經治2個月,顯效(舒張壓下降20毫米汞柱以上者)23例,好轉(舒張壓下降10~20毫米汞柱之間)37例,無效(舒張壓下降10毫米汞柱以下者)20例。治療前后曾對60例病人進行血清膽甾醇檢查對照,治前血清膽甾醇平均值為249.5毫克%,治后為175.9毫克%,平均每例下降73.6毫克%。在60例中有57例治后顯著下降(50毫克%以上)者41例,占72%。治程初期可見惡心、胃不適、腹痛、腹脹等消化道反應。另曾以梧桐葉片劑(干浸膏粉壓片,每片相當干生藥2克。日服3次,每次3~4片)治療觀察高血壓及降低血清膽甾醇100例,服藥2月后,降壓的總有效率為86%,其中顯效率10%;血清膽甾醇的下降率為80%(其中下降21毫克%以上的占69%,下降50毫克%以上的占31%)。臨床觀察到,部分女性肥胖型高血壓患者,服藥后有較明顯之利尿作用,且月經增多,體重減輕,但血清膽甾醇下降不明顯,部分反而升高。其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梧桐葉

英文名

Leaf of Phoenix Tree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梧桐科植物梧桐Firmiana plantanifolia (L.f.) Marsili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irmiana plantanifolia (L.f.) Marsili [F.simplex (L.) W.F.Wight]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集。隨采隨用,或曬干。

原形態

梧桐 落葉喬木,高達16m。樹皮青綠色,平滑。單葉互生,葉柄長8-30cm;葉片心形,掌狀3-5裂,直徑15-20cm,裂片三角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兩面無毛或略被短柔毛;基生脈7條。圓錐花序頂生,長約20-50cm,下部的分枝長達12cm,花單性或雜性,淡黃綠色;導管長約2mm,裂片5,長條形,向外卷曲,長7-9mm,外面被淡黃色短柔毛,無花瓣;雄花由10-15枚雄蕊合生,花絲愈合成一圓柱體,約與萼片等長;雌花常有退化雄蕊圍生子房基部,子房由5心皮聯合,部分離生,花柱長,柱頭5裂。蓇葖果5,紙質,有柄,長6-11cm,寬1.5-2.5cm,被短絨毛或幾無毛,在成熟前每個心皮由腹縫開裂成葉狀果瓣。種子4-5,球形,直徑約7mm,干時表面多皺紋,著生于葉狀果瓣的邊緣。花期6-7月,果熟期10-11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多為人工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全國大部分地區。日本也有分布。

性狀

性狀鑒別 葉片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心形,掌狀3-5裂,直徑15-30cm,裂片三角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表面棕色或棕綠色,兩面均無毛或被短柔毛,基生脈7條;葉柄與葉片等長。氣微,味淡。以葉大、完整、色棕綠者為佳。

化學成分

含蕓香甙(rutin),β-香樹脂醇(β-amyrin),β-香樹脂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β-谷甾醇(β-sitosterol),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還含甜菜堿(betanine),膽堿(choline),水溶性多糖(polysaccharide)及果膠(pectin)。

藥理作用

葉浸膏(先用水煎,再以醇處理而得)對麻醉狗及貓靜脈注射0.25-0.5g/kg,能引起血壓下降,持續15分鐘至 1小時。其降壓原理據初步分析,與擴張末捎血管(兔耳灌流呈輕度擴張)有關;降壓同時心串亦減慢(22.3%)。對小鼠有顯著的鎮靜作用(0.5g/kg腹腔注射,可降低其自由活動)。毒性很小,灌胃6g/只不致引起死亡;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8.3g/kg。

性味

苦;寒

歸經

肺;肝經

功效主治

祛風除濕;解毒消腫;降血壓。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癰瘡腫毒;痔瘡;小兒疳積;瀉痢;高血壓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鮮葉敷貼,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復方

①治風濕骨痛,跌打骨折,哮喘: 梧桐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②治發背欲死: 梧桐子葉,鏊上煿成灰,絹羅,蜜調敷之,干即易之。(《補缺肘后方》)③治背癰:取梧桐鮮葉,洗凈,用銀針密刺細孔,并用醋浸,整葉敷貼患部。(《福建民間草藥》)④治痔瘡: 梧桐葉七張,硫黃五分。以水、醋各半煎湯,先熏后洗。 (福州臺江區《驗方匯集》)⑤治臁瘡: 取梧桐鮮葉,洗凈,用銀針密刺細孔,再用米湯或開水沖泡,全葉敷患處,日換兩次。(《福建民間草藥》)⑥治刀傷出血: 梧桐葉研成細末,外敷傷口。(福州臺江區《驗方匯集》)⑦治泄瀉不止: 梧桐葉不拘多少,用水煎十數沸,只浴兩足后跟,其瀉即止。若浴之近上,大使反閉。(《內經拾遺方論》梧桐濯足湯)

臨床應用

治療高血壓病。觀察 Ⅰ、Ⅱ期高血壓患者80例,52例口服梧桐葉糖漿,每次10ml(含干生藥2g),每日3次;28例除口服外,并加用梧桐葉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天2ml(含黃酮甙20mg)。經治2個月,顯效(舒張壓下降20mm汞柱以上者)23例,好轉(舒張壓下降10-20mm汞柱之間)37例,無效(舒張壓下降10mm汞柱以下者)20例。治療前后曾對60例病人進行血清膽甾醇檢查對照,治前血清膽甾酵平均值為249.5mg%,治后為175.9mg%,平均每例下降73.6mg%。在60例中有57例治后顯著下降(50mg%以上)者41例,占72%。治程初期可見惡心、胃不適、腹痛、腹脹等消化道反應。另曾以梧桐葉片劑(干浸膏粉壓片,每片相當干生藥2g。日服3次,每次3-4片)治療觀察高血壓及降低血清膽甾醇100例,服藥2月后,降壓的總有效率為86%,其中顯效率10%;血清膽甾醇的下降率為80%(其中下降21mg%以上的占69%,下降50mg怒以上的占31%)。臨床觀察到,部分女性肥胖型高血壓患者,服藥后有較明顯之利尿作用,且月經增多,體重減輕,但血清膽甾醇下降不明顯,部分反而升高。其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