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吳茱萸葉功效

《中藥大辭典》:吳茱萸葉

出處

《日華子本草》

來源

蕓香科植物吳茱萸的葉片。

原形態

植物形態詳"吳茱萸"條。

化學成分

含羥基吳茱萸堿約0.01%,此藥在苯中再結晶則得去氫吳茱萸堿。又含黃酮類化合物。

性味

①《日華子本草》:"熱,無毒。"

②《綱目》:"辛苦,熱,無毒。"

功效主治

《日華子本草》:"治霍亂,下氣,止心腹冷氣,內外腎釣痛,鹽研罯之。"

復方

①治霍亂腳轉筋:吳茱萸葉和艾,以湯拌罯。(《日華子本草》)

②治大寒犯腦頭痛:拌吳茱萸葉,袋盛蒸熟,更互枕熨之,痛止為度。(《綱目》)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吳茱萸葉

英文名

Leaf of Medicinal Evodia

出處

出自《日華子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2.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var.officinalis (Dode)Huang3.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var.bodinieri (Dode)Huang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鮮用或曬干用。

原形態

1.樹皮青灰褐色,幼枝紫褐色,有細小圓形的皮孔;幼技、葉軸及花軸均被銹色絨毛。奇數羽狀復葉對生,連葉柄長20-40cm;葉柄長4-8cm,小葉柄長2-5mm;小葉5-9,橢圓形至卵形,長5.5-15cm,寬3-7cm,先端驟狹成短尖,基部楔形至廣楔形或圓形,全緣或有不明顯的鈍鋸齒,側脈不明顯,兩面均被淡黃褐色長柔毛,脈上尤多,有明顯的油點,厚紙質或紙質。雌雄異株,聚傘圓錐花序,頂生;花軸粗壯,密被黃褐色長柔毛,花軸基部有小葉片狀的狹小對生苞片2枚;萼片5,廣卵形,長約1-2mm,被短柔毛;花瓣5,白色,長圓形,長4-6mm;雄花具5雄蕊,插生在極小的花盤上,花藥基著,橢圓形,花絲粗短,被毛,退化子房先端4-5裂;雌花的花瓣較雄花瓣大,退化雄蕊鱗片狀,子房上位,長圓形,心皮5,花后增寬成扁圓形,有粗大的腺點,花柱粗短,柱頭先端4-5錢裂。果實扁球形,成熟時裂開成5個果瓣,呈蓇葖果狀,紫紅色,表面有粗大油腺點,每分果有種子1個,黑色,有光澤。花期6-8月,果期9-10月。

2.石虎 本變種與正種很相似。區別點為變種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氣味。小葉3-11,葉片較狹,長圓形至狹披針形,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各小葉片相距較疏遠,側脈較明顯,全緣,兩面密被長柔毛,脈上最密,油腺粗大。花序軸常被淡黃色或無色的長柔毛。成熟果序不及正種密集。種子帶藍黑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3. 毛脈吳茱萸 與上種相似。小枝被黃銹色或絲光質的疏長毛。葉軸被長柔毛;小葉5-11,葉形變化較大,長圓形、披針形、卵狀披針形,上表面中脈略被疏短毛,下面脈上被短柔毛,側脈清晰,油腺點小。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1.生長于低海拔向陽的疏林下或林緣曠地。

2.生于山坡草叢中。

3.生于村邊路旁、山坡草叢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陜西、甘肅、安徽、浙江、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

2.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

3.分布于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及貴州。

性狀

性狀鑒別 多為小葉,完整的葉為單數羽狀復葉;葉軸略呈圓柱形,黃褐色,被黃白色柔毛。小葉常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橢圓形至卵圓形,長5-15cm,寬2.5-6cm,先端短尖或急尖,基耶楔形,全緣,黃褐色,上面在放大鏡下可見透明油點,下面密被黃白色柔毛,主脈突起,側脈羽狀。質脆,易碎。氣微香,味辛、苦、辣。

化學成分

吳茱萸葉含黃酮類化合物橙皮素(hesperetin),柚皮素(naringenin)及4',5,7-三羥基-6-(或8)-(3-甲基-2-丁烯基)-黃烷酮二葡萄糖甙[4',5,7-trihydroxy-6(or 8)-(3-methylbut-2-enyl)flavanone diglucoside],還含羥基吳茱萸堿(hydroxyevodiamine)。

性味

辛;苦;性熱

歸經

肝;胃經

功效主治

散寒;止痛;斂瘡。主霍亂轉筋;心腹冷痛;頭痛;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加熱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

《日華子本草》:治霍亂,下氣,止心腹冷氣,內外腎釣痛,鹽研敷之。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