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典》:香附
英文名
RHIZOMA CYPERI
別名
來源
本品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 的干燥根莖。秋季采挖,燎去毛須,置沸水中略煮或蒸透后曬干,或燎后直接曬干。
性狀
本品多呈紡錘形,有的略彎曲,長2~3.5cm,直徑0.5~1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縱皺紋,并有6~10個略隆起的環節,節上有未除凈的棕色毛須及須根斷痕;去凈毛須者較光滑,環節不明顯。質硬,經蒸煮者斷面黃棕色或紅棕色,角質樣;生曬者斷面色白而顯粉性,內皮層環紋明顯,中柱色較深,點狀維管束散在。氣香,味微苦。
鑒別
(1)本品粉末淺棕色。分泌細胞類圓形,直徑35~72μm ,內含淡黃棕色至紅棕色分泌物,其周圍5~8個細胞作放射狀環列。表皮細胞多角形,常常有下皮纖維及厚壁細胞。下皮纖維成束,深棕色或紅棕色,直徑7~22μm,壁厚。厚壁細胞類方形、類圓形或形狀不規則,壁稍厚,紋孔明顯。石細胞少數,類方形、類圓形或類多角形,壁較厚。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ml ,放置 1小時,時時振搖,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醋酸乙酯0.5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α-香附酮對照品,加醋酸乙酯制成每1ml 含1mg 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F254 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冰醋酸(92:5: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深藍色斑點;噴以二硝基苯肼試液,放置片刻,斑點漸變為橙紅色。
炮制
香附:除去毛須及雜質,碾碎或切薄片。
醋香附:取香附粒(片),照醋炙法(附錄Ⅱ D)炒干。
性味
辛、微苦、微甘,平。
歸經
歸肝、脾、三焦經。
功效主治
行氣解郁,調經止痛。用于肝郁氣滯,胸、脅、脘腹脹痛,消化不良,胸脘痞悶,寒疝腹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
用法用量
6~9g。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摘錄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香附
別名
雀頭香(《江表傳》),莎草根(《別錄》),香附子(《唐本草》),雷公頭(《綱目》),香附米(《本草求真》),豬通草茹(《陸川本草》),三棱草根(《中藥志》),苦羌頭(《中藥材手冊》)。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莖。春、夏、秋三季均可采,一般在秋季挖取根莖,用火燎去須根及鱗葉,入沸水中片刻,或放蒸籠中蒸透取出曬干。再放入竹籠中來回撞擦;用竹篩去凈灰屑及須毛,即成光香附。亦有不經火燎,即將根莖裝入麻袋撞擦后曬干者。也有用石碾碾去毛皮,稱為香附米。
原形態
植物形態詳"莎草"條。
性狀
干燥根莖多呈紡錘形,有時略彎曲。長1.5~4.5厘米,直徑5~10毫米。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縱皺紋及數個隆起的環節,節上有棕色毛狀鱗片及殘留的根痕;去凈毛須者,則外表光滑,環節不明顯。質堅硬,經過蒸煮者斷面色棕黃而微紫紅,顯角質性;生曬者斷面色白而顯粉性,周邊與中心分層明顯,中心色略深。氣芳香,味微苦。以個大、色棕褥、質堅實、香氣濃者為佳。
主產山東、浙江、湖南、河南。其他地區亦多有生產。其中山東產者稱東香附,浙江產者稱南香附,品質較佳。
化學成分
含葡萄糖8.3~9.1%、果糖1.0~1.7%,淀粉40~41.1%、揮發油0.65~1.4%。
揮發油中含:β-蒎烯、莰烯、1,8-桉葉素、檸檬烯、對-聚傘花素、香附子烯、芹子三烯、β-芹子烯、α-香附酮、β-香附酮、綠葉萜烯酮、α-及β-莎草醇、香附醇、異香附醇、環氧莎草薁、香附醇酮、莎草薁酮、考布松及異考布松。
根部含有抑制某些真菌發育的物質。
藥理作用
①對子宮的作用
香附子(購自南京,據說產于廣東)5%流浸膏,能抑制豚鼠、家兔、貓、犬等離體子宮(已孕及未孕)的收縮,對子宮肌張力的弛緩作用,與當歸流浸膏相似,但效力較弱。香附所含的油有微弱的雌激素作用。
②鎮痛作用
用小鼠電盤刺激法,香附子(采自貴陽)20%醇提取物0.5毫升/20克體重皮下注射,能明顯提高小鼠痛閾。
③抗菌作用
塊根有抗菌作用,其提取物對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
生香附:揀去雜質,碾成碎粒,簸去細毛及細末。制香附:將碾碎之香附放入缸內,用黃酒及米醋拌勻。再用砂糖,加水適量炒烊,然后將香附倒入鍋內,與砂糖水充分混合,炒干。(每香附粒100斤,用黃酒、米醋各20斤,砂糖6斤)四制香附:取凈香附用米醋、童便、黃酒、煉蜜(加開水烊化),充分拌炒至干透取出。(每生香附100斤,用米醋、黃酒、童便各12.5斤,煉蜜6斤)醋香附:取凈香附粒,加醋拌勻,悶一宿,置鍋內炒至微黃色,取出晾干。(每香附粒100斤,用醋20斤)香附炭:取凈香附,置鍋內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黃色,但須存性,噴淋清水,取出曬干。
《雷公炮炙論》:"采得香附,陰干,于石臼中搗,勿令犯鐵,用之切忌。"
性味
辛微苦甘,平。
①《別錄》:"味甘,微寒,無毒。"
②《本草衍義》:"味苦。"
③《滇南本草》:"性微溫,味辛。"
④《綱目》:"氣平,味辛微苦微甘。"
歸經
入肝、三焦經。
①《綱目》:"手足默陰、手少陽,兼行十二經、八脈氣分。"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肝、脾、胃四經。"
功效主治
理氣解郁,止痛調經。治肝胃不和,氣郁不舒,胸腹脅肋脹痛,痰飲痞滿,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1)理氣解郁:用于肝氣郁結之胸脅及胃腹脹痛。配柴胡、青皮治胸脅痛。配高良姜(名良附丸)治胃寒痛。
(2)調經止痛:用于肝氣郁結之月經不調、小腹脹痛。配艾葉治寒凝氣滯之行經腹痛。
①《別錄》:"主除胸中熱,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氣,長須眉。"
②《唐本草》:"大下氣,除胸腹中熱。"
③《醫學啟源》:"快氣。"
④李杲:"治一切氣,并霍亂吐瀉腹痛,腎氣,膀胱冷,消食下氣。"
⑤《湯液本草》:"治崩漏。"
⑥《滇南本草》:"調血中之氣,開郁,寬中,消食,止嘔吐。"
⑦《綱目》:"散時氣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飲食積聚,痰飲痞滿,跗腫,腹脹,腳氣,止心腹、肢體、頭、目、齒、耳諸痛,癰疽瘡瘍,吐血,下血,尿血,婦人崩漏帶下,月候不調,胎前產后百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調敷或作餅熱熨。
禁忌
凡氣虛無滯、陰虛血熱者忌服,
①《綱目》:"得童子小便、醋、芎藭、蒼術良。"
②《本草經疏》:"凡月事先期者,血熱也,法當涼血,禁用此藥。"
③《本草匯言》:"獨用、多用、久用,耗氣損血。"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復方
①治-切氣疾心腹脹滿,胸膈噎塞,噫氣吞酸,胃中痰逆嘔吐及宿酒不解,不思飲食:香附子(炒,去毛)三十二兩,縮砂仁八兩,甘草(爁)四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用鹽湯點下。(《局方》快氣湯)
②治心腹刺痛,調中快氣:烏藥(去心)十兩,甘草(炒)一兩,香附子(去皮毛,焙干)二十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人鹽少許,或不著鹽,沸湯點服。(《局方》小烏沉湯)
③治心氣痛、腹痛、少腹痛、血氣痛不可忍者:香附子二兩,蘄艾葉半兩。以醋湯同煮熟,去艾,炒為末,米醋糊為丸梧子大。每白湯服五十丸。(《瀕湖集簡方》)
④解諸郁:蒼術、香附、撫芎、神曲、梔子各等分。為末,水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丹溪心法》越鞠丸)
⑤治停痰宿飲,風氣上攻,胸膈不利:香附(皂莢水漫)、半夏各一兩,白礬末半兩。姜汁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湯隨時下。(《仁存堂經驗方》)
⑥治偏正頭痛:川芎二兩,香附子(炒)四兩。上為末。以茶調服,得臘茶清尤好。(《中醫澹寮方》)
⑦治吐血:童便調香附末或白及末服之。(《丹溪治法心要》)
⑧治小便尿血: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各煎湯。先服香附湯三、五呷,后服地榆湯至盡,未效再服。(《全生指迷方》)
⑨治下血不止或成五色崩漏:香附子(去皮毛,略炒)為末。每服二錢,清米飲調下。(《本事方》)
⑩治肛門脫出:香附子、荊芥穗等分。為末。每用三匙,水一大碗,煎十數沸,淋。(《三因方》香荊散)
⑾治老小痃癖往來疼痛:香附、南星等分。為末,姜汁糊丸,梧子大。每姜湯下二、三十丸。(《圣惠方》)
⑿治頹疝脹痛及小腸氣:香附末二錢,海藻一錢。煎酒空心調下,并食海藻。(《瀕湖集簡方》)
⒀安胎:香附子,炒,去毛,為細末,濃煎紫蘇湯調下一錢。(《中藏經》鐵罩散)
⒁治元臟虛冷,月侯不調,頭眩,少食,渾身寒熱,腹中急痛,赤白帶下,心怔氣悶,血中虛寒,胎氣不固:香附半斤。醋煮,焙為末,醋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飲下。(《婦人良方》醋附丸)
⒂治瘰疬流注腫塊,或風寒襲于經絡,結腫或痛:香附為末,酒和,量瘡大小,做餅覆患處,以熱熨斗熨之。未成者內消,已成者自潰。若風寒濕毒,宜用姜汁作餅。(《外科發揮》)
⒃治乳癰,一切癰腫:香附(細末)一兩,麝香二分。上二昧研勻,以蒲公英二兩,煎酒去渣,以酒調藥。熱敷患處。(《醫學心悟》香附餅)
⒄治耳卒聾閉:香附子(瓦炒)研末,蘿卜子煎湯,早夜各服二錢,忌鐵器。(《衛生易簡方》)
⒅治聤耳出汁:香附末,以綿杖送入。(《經驗良方》)
⒆治四時瘟疫、傷寒:陳皮(不去白)二兩,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蘇葉各四兩,甘草(炙)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日三服。若作細末,每服二錢,入鹽點服。(《局方》香蘇散)
⒇治跌打損傷:炒香附四錢,姜黃六錢。共研細末。每日服三次,每次服一錢。孕婦忌服。(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21)治雞眼,疣:香附、木賊各五錢。制法:加水1300毫升,文火煎至100毫升,備用。用法:㈠先將患處洗凈,去硬繭,以不出血為度。再以少量藥液加熱,用棉簽蘸藥液涂患處,每日二次。㈡將備用之藥液倒入小容器內2~5毫升,加熱,再扣在疣上3~5分鐘,連續五次即可。(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各家論述
①《湯液本草》:"香附子,益血中之氣藥也。方中用治崩漏,是益氣而止血也。又能化去凝血,是推陳也。與巴豆同治泄瀉不止,又能治大便不通,同意。"
②王好古:"香附,凡氣郁血氣必用之,炒黑能止血,治崩漏,多用亦能走氣。"
③《本草衍義補遺》:"香附子,必用童便浸,凡血氣藥必用之,引至氣分而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義也。"
④朱震亨:"香附,《本草》不言補,而方家言于老人有益,意有存焉,蓋于行中有補理。"
⑤《綱目》:"香附之氣平而不寒,香而能竄,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生則上行胸膈,外達皮膚,熟則下走肝腎,外徹腰足。炒黑則止血,得童漫浸炒則入血分而補虛,鹽水浸炒則入血分而潤燥,青鹽炒則補腎氣,酒浸炒則行經絡,醋浸炒則消積聚,姜汁炒則化痰飲。得參、術則補氣,得歸、地則補血,得木香則流滯和中,得檀香則理氣醒脾,得沉香則升降諸氣,得芎藭、蒼術則總解諸郁,得梔子、黃連則能降火熱,得茯神則交濟心腎,得茴香、破故紙則引氣歸元,得厚樸、半夏則決壅消脹,得紫蘇、蔥白則解散郁氣,得三棱、莪術則消磨積塊,得艾葉則治血氣、暖子宮。乃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也。飛霞子韓愗云,香附能推陳致新,故諸書皆云益氣,而俗有耗氣之說、宜于女人不宜于男子者非矣。蓋婦人以血用事,氣行則無疾;老人精枯血閉,惟氣是資;小兒氣日充則形乃日固,大凡病則氣滯而餒,故香附于氣分為主藥,世所罕知。輔以參、芪,佐以甘草,治虛怯甚速也。愗游方外時,懸壺輕濟,治百病黃鶴丹,治婦人青囊丸,隨宜用引,輒有小效,人索不已,用者當思法外意可也。黃鶴丹方用香附一斤,黃連半斤,洗曬為末,水糊丸梧子大。假如外感,蔥、姜湯下,內傷米飲下,氣病香湯下,血病酒下,痰病姜湯下,火病白湯下,余可類推。青囊丸,方用香附略炒一斤,烏藥略炮五兩三錢,為末,水醋煮面糊為丸。隨證用引,如頭痛茶下,痰氣姜湯下,血病酒下為妙。"
⑥《本草經疏》:"莎草根,治婦人崩漏、帶下、月經不調者,皆降氣、調氣、散結、理滯之所致也,蓋血不自行,隨氣而行,氣逆而郁,則血亦凝澀,氣順則血亦從之而和暢,此女人崩漏帶下,月事不調之病所以咸須之耳。然須輔之以益血涼血之藥,氣虛者兼入補氣藥乃可奏功也。"
⑦《本草述》:"香附,主治諸證,當審為血中之氣病,乃中肯窾,不漫同于諸治氣之味也。……故上焦心包絡所生病,如七情抑郁者能開之,以心包絡主血也;中焦脾胃所生病,如霍亂吐逆及飲食積聚、痰飲痞滿能暢之,以胃生血,脾統血也;下焦肝腎所生病,如膀胱連脅下氣妨,如下血、尿血及女子崩漏、帶下、月候不調等證,亦以胃脾為血之元,肝固血之臟,腎乃血之海也。……此味于血中行氣,則血以和而生,血以和生,則氣有所依而健運不窮,是之謂生血,是之謂益氣,非二義也。……用此于補血味中,乃能使舊血和而新血生,即氣虛而事補益者,亦借此為先導,去虛中之著,韓愗所謂去虛怯甚速之義也。""按香附子類謂調氣之味,不知氣之為病所因不一,如痞脹喘噦噫酸噎塞,又如胃脘痛或心腹痛,《局方》概同香燥用之,或砂仁,或沉香,或蘄艾、良姜輩,止可治虛寒或寒濕之病,而火熱病氣者種種不一,況寒濕之久則亦化火乎,如黃鶴丹之同黃連而用,其義不可思歟。""氣郁多用香附,或氣弱而郁者,必同補劑而用,固也;然有火傷元氣以致者,又須降火之劑而此佐之,若概謂開氣之郁,反以燥助火,而氣愈弱愈郁矣,明者審之。"
⑧《本草求真》:"香附,專屬開郁散氣,與木香行氣,貌同實異,木香氣味苦劣,故通氣甚捷,此則苦而不甚,故解郁居多,且性和于木香,故可加減出入,以為行氣通劑,否則宜此而不宜彼耳。"
⑨《本草正義》:"香附,辛味甚烈,香氣頗濃,皆以氣用事,故專治氣結為病。……又凡辛溫氣藥,飚舉有余,最易耗散元氣,引動肝腎之陽,且多燥烈,則又傷陰。惟此物雖含溫和流動作用,而物質既堅,則雖善走而亦能守,不燥不散,皆其特異之性,故可頻用而無流弊。未嘗不外達皮毛,而與風藥之解表絕異。未嘗不疏泄解結,又非上行之辛散可比。好古謂《本草》不言治崩漏,而能治崩漏,是益氣而止血也.頤謂雖不可直認為益氣,而確有舉陷之力,丹溪謂須用童便浸過,蓋嫌其辛味太濃,以下行為監制之義。頤意調肝腎者,此法最宜。或有以醋炒、以青鹽炒者,其理蓋亦如此。……氣結諸癥,固肝膽橫逆肆虐為多,此藥最能調氣,故瀕湖謂之專人足厥陰。其實胸脅痹結,腹笥腆脹,少腹結痛,以及諸疝,無非肝絡不疏。所謂三焦氣分者,合上中下而一以貫之,固無論其何經何絡也。"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香附
英文名
Nutgrass Galingale Rhizome, Rhizome of Nutgrass Galingale
別名
雀頭香、莎草根、香附子、雷公頭、香附米、三棱草根、苦羌頭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1. 陶弘景:莎草根,方藥亦不復用。《離騷》云:青莎雜樹,繁草HUO靡,古人為詩多用之,而無識者。乃有鼠蓑,療體異此。
2.《本草圖經》:《天寶單方圖》載水香棱,功狀與此(莎草根)頗相類,但味差不同。
3.《本草衍義》:香附子亦入印香中,亦能走氣,今人多用。雖生于莎草根,然根上或有或無,有薄皸,皮紫黑色,非多毛也,刮去皮則色白,若便以根為之,則誤矣。
來源
藥材基源: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perus rotundus L.
采收和儲藏:春、秋季采挖根莖,用火燎去須根,曬干。
原形態
莎草,多年生草本,高15-95cm。莖直立,三棱形;根狀莖匍匐延長,部分膨大呈紋外向型形,有時數個相連。葉叢生于莖基部,葉鞘閉合包于莖上;葉片線形,長20-60cm,芝2-5mm,先端尖,全緣,具平行脈,主脈于背面隆起。花序復穗狀,3-6個在莖頂排成傘狀,每個花序具3-10個小穗,線形,長1-3cm,寬約1.5mm;穎2列,緊密排列,卵形至長圓形,長約3mm,膜質兩側紫紅色有數脈。基部有葉片狀的總苞2-4片,與花序等長或過之;每穎著生1花,雄蕊3;柱頭3,絲狀。小堅果長圓狀倒卵形,三棱狀。花期5-8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山坡草地、耕地、路旁水邊潮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北、中南、西南及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臺灣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根莖紡錘形,或稍彎曲,長2-3.5cm,直徑0.5-1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不規則縱皺紋,并有明顯而略隆起的環節6-10個,節上有眾多未除盡的暗棕色毛須及須根痕;去凈毛須的較光滑,有細密縱脊紋。質堅硬,蒸煮者斷面角質樣,棕黃色或棕紅色;生曬者斷面粉性,類白色,內皮層環明顯,中柱色較深,點狀維管束散在。氣香,味微苦。
以個大、質堅實、色棕褐、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根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棕黃色,其下為2-3層下皮細胞,壁稍厚;下皮纖維束多數,緊靠表皮排列成環。皮層與中柱間內皮層明顯;皮層散有葉跡維管束,外韌型,其外圍也有內皮層。中柱維管束周木型,多數,散列。薄壁組織中散有多數類圓形分泌細胞,內含黃棕色分泌物。此外,薄壁細胞含淀粉粒。
粉末特征:淡棕色。①未糊化淀粉粒類圓形。類三角形、類方形或圓齒輪形,直徑3-27μm。③分泌細胞類圓形,直徑35-72μm,含淡黃棕色分泌物,其周圍7-8個薄壁細胞呈放射狀排列。③下皮纖維紅棕色或黃棕色,纖維較細長,有的一邊呈齒狀突起,直徑7-22μm,壁厚,木化,孔溝稀或不明顯,有的纖維束周圍可見含硅質決的細胞。④下皮細胞類多角形或類方形,壁木化增厚,孔溝明顯。⑤葉基纖維細長,直徑5-13μm,壁甚厚,孔溝不明顯,胸腔線形。纖維來周圍亦可見含硅質塊的細胞。此外,有石細胞及梯紋、螺紋。網紋導管。(圖3)
化學成分
根莖含葡萄糖 8.3%-9.1%、果糖(fructose)1.0%-1.7%、淀粉(starch)40%-41.1%、揮發油(essenial oil)0.65%-1.4%。揮發油中含β-蒎烯(β-Pinene)、樟烯(camphene),桉葉素(1,8-cineole)、檸檬烯(limonene)、對-聚傘花素(p-cymene)、香附子烯(cyperene)、芹子三烯(selinaTCMLIBiene)、β-芹子烯(β-selinene)、α-香附酮(α-cyperone)、β-香附酮(β-cyperone)。綠葉萜烯酮(patchoulenone)α-及β-莎草醇(α-Rotunol及β-Rotunol)、香附醇(Cypero1)、異香附醇(lsocyperol)、古巴二烯(copadiene)、環氧莎草奧(epoxyguaine)、香附醇酮(cyperolone)、莎草奧酮(rotundone)、考布松(dobuson)及異考布松(isokobusone),4α,5α-環氧-11-烯-3α-桉葉醇(4α,5α-oxidoeudesm-11-en-3α-ol),香附子烯-2,5,8-三醇(sugeTCMLIBiol)等。另據報道,揮發油中含古巴烯(copaene),香附子烯,β-欖香烯(β-elemene),丁香烯 (caryophyllene),α-香附酮,香附醇,廣藿香烯醇乙酸酯(patchoulenyl acetate),香附子烯-2-酮-8-醇乙酸酯(sugeonyl acetate)。根莖又含鼠李素-3-O-鼠李糖基(1-4)-吡喃鼠李糖甙[rhamnetin-3-O-rhamnosyl(1-4)-rhamnopyranoside]。
藥理作用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1.1.對閾下劑量戊巴比妥納的協同作用:劉國卿等報道,給小鼠分別腹腔注射不同劑量香附揮發油0.03,0.06及0.10ml/kg(分別為1/10,1/5,1/3半數致死量),給藥后30分鐘,各組的小鼠均腹腔注射閾下劑量的戊巴比妥納20mg/kg,以翻正反射消失為睡眠指標,觀察各組的睡眠鼠數。結果表明,不同劑量的香附揮發油均能明顯協同戊巴比妥鈉對小鼠的催眠作用(P<0.01)。
1.2.對正常家兔的麻醉作用:給家兔分別緩慢靜脈注射不同劑量的香附揮發油0.050,0.075及0.100mg/kg,平均麻醉時間依次為9.0,15.0,28.5分鐘。各組動物給藥后翻正反射迅速消失,在0.050mg/kg劑量組,家兔痛反應及角膜反射遲鈍,聽反應存在;其余二個劑量組家兔痛反應及角膜反射完全消失,聽反應存在。各組家兔在給藥后均有四肢強直現象,約3分鐘后消失。
1.3.協同青皮 堿麻醉作用:以翻正反射消失為麻醉指標,觀察各組家兔的平均麻醉時間。第一組靜脈注射香附揮發油0.075ml/kg,均出現翻正反射消失。第二組腦室注射東莨菪堿。第三組靜脈注射香附揮發油0.035ml/kg(未出現翻正反射消失),隨后腦室注射東莨菪堿2mg/kg,結果顯示,0.035ml/kg的劑量無麻醉作用,而能明顯地延長東莨菪堿的麻醉時間,但并不影響麻醉深度。
1.4.對戊四唑驚厥的影響:給小鼠腹腔注射香附揮發油0.1ml/kg(1/3半數致死量),給藥后30分鐘,ih 戊四唑85mg/kg,觀察小鼠陣攣性驚厥數。結果表明,香附揮發油對戊四唑引起的小鼠驚厥無保護作用。SinghN等亦報道香附醇提取物對小鼠戊四氮和電休克無保護作用。
1.5.解熱鎮痛作用:鄧素貞等報道,給小鼠皮下注射20%香附醇提取物,能明顯提高小鼠的痛閾。劉國卿等用熱板法測定痛閾,給小鼠腹腔注射香附揮發油0.1ml/kg,以腹腔注射鹽嗎啡10mg/kg作對照,分別于給藥后15,30,60及90分鐘測定各鼠的痛閾。結果表明,香附揮發油無明顯鎮痛作用。Gupta MB報道,香附醇提取物中所含的三萜類化合物(IV一B)5mg/kg灌服的鎮痛效果與30mg/kg乙酰水楊酸相當。香附醇提取物對注射酵母菌引起的大鼠發熱有解熱作用,其效價約為水楊酸鈉的6倍,其解熱有效成分也是三萜類化合物。
1.6.降溫作用:給大鼠腹腔注射香附揮發油0.1ml/kg,以腹腔注射氯丙嗪5mg/kg作陽性對照,給藥前后分別測定大鼠直腸體溫。結果表明,給予香附揮發油30分鐘后可明顯降低大鼠正常體溫(P<0.05),較氯丙嗪的降溫作用強,但作用不及氯丙嗪持久,隨后大鼠體溫逐漸恢復正常。
2.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蘇聯學者Akperbekova. BA等報道,給蛙皮下注射香附水或水一醇提取物,可使蛙心停止于收縮期。較低濃度時,對離體蛙心,以及在位蛙心、兔心和貓心有強心作用或減慢心率作用。香附總生物堿、甙類、黃酮類和酚類化合物的水溶液亦有強心和減慢心率作用,并且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劉國卿等研究了香附揮發油對貓血壓的影響。用氯醛糖80mg/kg進行麻醉,記錄貓頸動脈血壓。給麻醉貓靜脈注射香附揮發油0.1ml/kg后15秒,貓血壓開始下降,150秒后比正常血壓降低10.7-13.3kPa,5分鐘后血壓開始回升,8分鐘后血壓基本恢復正常水平。故認為短暫的血壓下降與其局部作用有關。Singh N 等用香附乙醇提取物20mg/kg 靜脈注射于麻醉犬,血壓緩緩下降,持續0.5-l小時。乙醇提取物不影響腎上腺素和乙酰膽堿對血壓的作用,但能部分阻斷組織胺的作用。
3.雌激素樣作用:Indira M 等報道,去卵巢大鼠試驗表明,香附揮發油有輕度雌激素樣活性。揮發油0.2ml,間隔6h皮下注射2次,48小時后陰道上皮完全角質化;0.3ml給藥三次時,在大量角質化細胞中反出現很多白細胞。白細胞的出現可能是揮發油的刺激作用所致。從揮發油分離出的成分中,以香附烯(Cyperene)I的作用最強,但不及揮發油本身。陰道內給藥時,揮發油、香附烯I和香附酮可致上皮角質化,而香附醇和香附烯Ⅱ則全無作用。有效成分全身給藥的有效量不超過局部用藥量一倍。故認為,這些成分可能屬于雌激素原(ProesTCMLIBagen)一類,在體內轉化后活性增強。香附的這一作用是其治療月經不調的主要依據之一。
4.對子宮的作用:張發初等報道,5%香附流浸膏對豚鼠、兔、貓和犬等動物的離體子宮,無論己孕或未孕,都有抑制作用,使其收縮力減弱、肌張力降低。其作用性質與當歸素頗相似,但較弱。
5.抗炎作用:Singh N 報道,香附醇提取物100mg/kg 腹腔注射,對角叉菜膠和甲醛引起的大鼠腳腫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此作用強于5-10mg/kg氫化考的松。Gupta MB 研究證明其抗炎成分為三萜類化合物。其中成分IV-B對角叉菜膠所致腳腫的抗炎作用,比氫化考的松強8倍,安全范圍大3倍。對甲醛性腳腫亦有抑制作用。灌胃和腹腔注射的效力之比為1:3,說明可能在消化道內只部分吸收。
6.對腸管的作用:劉國卿等報道,按常規方法制備家兔離體腸管,用記紋鼓描記香附揮發油對離體腸管的影響。結果表明,當香附揮發油濃度為5μg/ml 時可抑制腸管的收縮,當濃度增加至20 μg/ml時,顯明顯的抑制作用,使腸管收縮幅度降低、張力下降。Singh N 亦報道,香附醇提取物 20μg/ml濃度時,對離體兔回腸平滑肌有直接抑制作用。
7.抗菌作用:體外試驗,香附揮發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對其他細菌無效。香附烯Ⅰ和Ⅱ的抑菌作用比揮發油強,且對宋內氏痢疾桿菌亦有效。氫化不影響其抗菌作用。香附酮則完全無效。香附提取物對某些真菌亦有抑制作用。
8.其它作用:香附醇提取物對組織胺噴霧所致豚鼠支氣管痙孿有保護作用。香附所含的前列腺素生物合成抑制物質主要為a-香附酮(a-Cyperone)。
炮制品的藥理作用1982年,王愛芳等以大白鼠離體子宮的張力和小鼠痛閾變化為觀察指標,對香附生品及其不同炮制品進行了比較研究。
1.對大鼠離體子宮的解痙作用:將Wistar純系雌性大鼠的離體子宮置于麥氏溶糟內,用臺氏液保養,加腦垂體后葉素致使子宮段呈強直性痙攣,再加入各炮制品及生品的水煎液3.7×10(-2)g/ml,觀察比較各香附制品對大鼠離體子宮張力的抑制作用。結果表明,上海法(按1973年版《上海市炮制規范》)及改良上海法(按1973年版《上海市炮制規范》,輔料改為米醋,不用酒。)制品的作用明顯優于生香附(P<0.05),而藥典(1977年版)兩法則與生品無差異。
2.鎮痛作用:雌性小鼠腹腔注射香附的水提醇沉液30g/kg,用熱板法測小鼠痛閾,比較各類制香附的鎮痛作用。結果表明,生香附與制香附,均有提高小鼠痛閾的作用,其中以改良上海法為最佳,上海法,改良藥典法(依《中國藥典》1977年版,但切片后每100kg香附改加米醋30kg,拌勻吸盡后燜2小時,干燥)次之,藥典法與生香附則較差。
983年,王愛芳等進一步對香附炮制改進上海的用醋量、蒸和燜的時間三個因素及三個水平,以大鼠離體子宮張力、小白鼠痛閾變化為觀察指標,用正交法設計并試驗了各個因素與水平對香附功效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用醋量是影響香附質量的主要因素,用醋量20%>15%>10%。蒸的時間次之,燜的時間更次之。即用醋量以10kg醋/50kg香附為最好,蒸時間以8小時為最佳,燜時間對試驗影響不大。
毒性
毒性:香附揮發油腹腔注射對小鼠的半數致死量為0.297±0.019ml/kg。
香附毒性較小,飼料中加藥比例不超過25%時,大鼠可以耐受。加藥量達30-50%時,動物生長受一定抑制。香附醇提取物小鼠腹腔注射的急性半數致死量 約為1500mg/kg。三萜類化合物IV-B 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50mg/kg。香附揮發油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0.297±0.019ml/kg。
鑒別
理化鑒別薄層色譜:取本品乙醚提取液,揮于乙醚,加醋酸乙酯溶解,作為樣品液。另取a-香附酮加醋酸乙酯溶解為對照品溶液。取樣品液及對照品溶液分別點干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以苯一醋酸乙酯一冰醋酸(92:5:5)展開,噴以2,4-二硝基苯肼乙醇溶液,樣品液色譜在與對照品溶液色譜的相應位置顯楨的橙紅色斑點。
炮制
生香附:揀去雜質,碾成碎粒,簸去細毛及細末。制香附:將碾碎之香附放入缸內,用黃酒及米醋拌勻。再用砂糖,力水適量炒烊,然后將香附倒入鍋內,與砂糖水充分混合,炒干。(每香附粒100斤,用黃酒、米醋各20斤,砂糖6斤)四制香附:取凈香附用米醋、童便、黃酒、煉蜜(加開水烊化),充分拌炒至干透取出。(每生香附10O斤,用米醋、黃酒、童便各12.5斤,煉蜜6斤)醋香附:取凈香附粒,加醋拌勻,悶一宿,置鍋內炒至微黃色,取出晾干。(每香附粒100斤,用醋20斤)香附炭:取凈香附,置鍋內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黃色,但須存性,噴淋清水,取出曬干。《雷公炮炙論》:采得香附,陰干,于石臼中搗,勿令犯鐵,用之切忌。
性味
味辛;微寒;無毒
歸經
肝;肺;脾;胃;三焦經
功效主治
理氣解郁;調經止痛;安胎。主脅肋脹痛;乳房脹育;疝氣疼痛;月經不調;脘腹痞滿疼痛;噯氣吞酸,嘔惡;經行腹痛;崩漏帶下;胎動不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調敷。
禁忌
氣虛無滯;陰虛、血熱者慎服。
復方
①治一切氣疾心腹脹滿,胸膈噎塞,噫氣吞酸,胃中痰逆嘔吐及宿酒不解,不思飲食:香附子(炒,去毛)三十二兩,縮砂仁八兩,甘草四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用鹽湯點下。(《局方》快氣湯)②治心腹刺痛,調中快氣:烏藥(去心)十兩,甘草(炒)一兩,香附子(去皮毛,焙干)二十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入鹽少許,或不著鹽,沸湯點服。(《局方》小烏沉湯)③治心氣痛、腹痛、少腹痛、血氣痛不可忍者:香附子二兩,蘄艾葉半兩。以醋湯同煮熟,去艾,炒為末,米醋糊為丸梧子大。每白湯服五十丸。 (《瀕湖集簡方》)④解諸郁:蒼術、香附、撫芎、神曲、梔子各等分。為末,水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丹溪心法》越鞠丸)⑤治停痰宿飲,風氣上攻,胸膈不利:香附(皂莢水浸)、半夏各一兩,白礬末半兩。姜汁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湯隨時下。(《仁存堂經驗方》)⑥治偏正頭痛:川芎二兩,香附子(炒)四兩。上為末。以茶調服,得臘茶清尤好。(《澹寮方》)⑦治吐血:童便調香附末或白及末服之。(《丹溪治法心要》)⑧治小便尿血: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各煎湯。先服香附湯三、五呷,后服地榆湯至盡,未效再服。(《全生指迷方》)⑨治下血不止或成五色崩漏:香附子(去皮毛,略炒)為末。每服二錢,清米飲調下。(《本事方》)⑩治肛門脫出:香附子、荊芥穗等分。為末。每用三匙,水一大碗,煎十數沸,淋。(《三因方》香荊散)11.治老小痃癖往來疼痛:香附、南星等分。為末,姜汁糊丸,梧子大。每姜湯下二、三十丸。(《圣惠方》)12.治TUI疝脹痛及小腸氣:香附末二錢,海藻一錢。煎酒空心調下,并食海藻。(《瀕湖集簡方》)13.安胎:香附子,炒,去毛,為細末,濃煎紫蘇湯調下一錢。(《中藏經》鐵罩散)14.治元臟虛冷,月候不調,頭眩,少食,渾身寒熱,腹中急痛,赤白帶下,心怔氣悶,血中虛寒,胎氣不固:香附半斤。醋煮,焙為末,醋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飲下。(《婦人良方》醋附丸)15.治瘰疬流注腫塊,或風寒襲于經絡,結腫或痛:香附為末,酒和,量瘡大小,做餅覆患處,以熱熨斗熨之。未成者內消,已成者自潰。若風寒濕毒,宜用姜汁作餅。(《外科發揮》)16.治乳癰,一切癰腫:香附(細末)一兩,麝香二分。上二味研勻,以蒲公英二兩,煎酒去渣,以酒調藥。熱敷患處。(《醫學心悟》香附餅)17.治耳卒聾閉:香附子(瓦炒)研末,蘿卜子煎湯,早夜各服二錢,忌鐵器。(《衛生易簡方》)18.治耵耳出汁:香附末,以綿杖送入。(《經驗良方》)19.治四時瘟疫、傷寒:陳皮(不去白)二兩,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蘇葉各四兩,甘草(炙)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日三服。若作細末,每服二錢,入鹽點服。(《局方》香蘇散)20、治跌打損傷:炒香附四錢,姜黃六錢。共研細末。每日服三次,每次服一錢。孕婦忌服。(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21.治雞眼,疣:香附、木賊各五錢。制法:加水300毫升,文火煎至100毫升,備用。用法:一、先將患處洗凈,去硬繭,以不出血為度。再以少量藥液加熱,用棉簽蘸藥液涂患處,每日二次。二、將備用之藥液倒入小容器內2~5毫升,加熱,再扣在疣上3~5分鐘,連續五次即可。(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各家論述
1.《湯液本草》:香附子,益血中之氣藥也。方中用治崩漏,是益氣而止血也。又能化去凝血,是推陳也。與巴豆同治泄瀉不止,又能治大便不通,同意。
2. 王好古:香附,凡氣郁血氣必用之,炒黑能止血,治崩漏,多用亦能走氣。
3.《本草衍義補遺》:香附子,必用童便浸,凡血氣藥必用之,引至氣分而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義也。
4. 朱震亨:香附,《本草》不言補,而方家言于老人有益,意有存焉,蓋于行中有補理。
5.《綱目》:香附之氣平而不寒,香而能竄,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生則上行胸膈,外達皮膚,熟則下走肝腎,外徹腰足。炒黑則止血,得童溲浸炒則入血分而補虛,鹽水浸炒則入血分而潤燥,青鹽炒則補腎氣,酒浸炒則行經絡,醋浸炒則消積聚,姜汁炒則化痰飲。飛霞子韓矛云,香附能推陳致新,故諸書皆云益氣,而俗有耗氣之說、宜于女人不宜于男子者非矣。蓋婦人以血用事,氣行則無疾;老人精枯血閉,惟氣是資;小兒氣日充則形乃日固,大凡病則氣滯而餒,故香附子氣分為主藥,世所罕知。輔以參、芪,佐以甘草,治虛怯甚速也。矛游方外時,懸壺輕赍,治百病黃鶴丹,治婦人青囊丸,隨宜用引,輒有小效,人索不已,用者當思法外意可也。黃鶴丹方用香附一斤,黃連半斤,洗曬為末,水糊丸梧子大。假如外感,蔥、姜湯下,內傷米飲下,氣病香湯下,血病酒下,痰病姜湯下,火病白湯下,余可類推。青囊丸,方用香附略炒一斤,烏藥略炮五兩三錢,為末,水醋煮面糊為丸。隨證用引,如頭痛茶下,痰氣姜湯下,血病酒下為妙。
6.《本草經疏》:莎草根,治婦人崩漏、帶下、月經不調者,皆降氣、調氣、散結、理滯之所致也,蓋血不自行,隨氣而行,氣逆而郁,則血亦凝澀,氣順則血亦從之而和暢,此女人崩漏帶下,月事不調之病所以咸須之耳。然須輔之以益血涼血之藥,氣虛者兼入補氣藥乃可奏功也。
7.《本草述》:香附,主治諸證,當審為血中之氣病,乃中肯窾,不漫同于諸治氣之味也。故上焦心包絡所生病,如七情抑郁者能開之,以心包絡主血也;中焦脾胃所生病,如霍亂吐逆及飲食積聚、痰飲痞滿能暢之,以胃生血,脾統血也;下焦肝腎所生病,如膀胱連脅下氣妨,如下血、尿血及女子崩漏、帶下、月候不調等證,亦以胃脾為血之元,肝固血之臟,腎乃血之海也。此味于血中行氣,則血以和而生,血以和生,則氣有所依而健運不窮,是之謂生血,是之謂益氣,非二義也。用此于補血味中,乃能使舊血和而新血生,即氣虛而事補益者,亦借此為先導,去虛中之著,韓矛所謂去虛怯甚速之義也。按香附子類謂調氣之味,不知氣之為病所因不一,如痞脹喘噦噫酸噎塞,又如胃脘痛或心腹痛,《局方》概同香燥用之,或砂仁,或沉香,或蘄艾、良姜輩,止可治虛寒或寒濕之病,而火熱病氣者種種不一,況寒濕之久則亦化火乎,如黃鶴丹之同黃連而用,其義不可思歟。氣郁多用香附,或氣弱而郁者,必同補劑而用,固也;然有火傷元氣以致者,又須降火之劑而此佐之,若概謂開氣之郁,反以燥助火,而氣愈弱愈郁矣,明者審之。
8.《本草求真》:香附,專屬開郁散氣,與木香行氣,貌同實異,木香氣味苦劣,故通氣甚捷,此則苦而不甚,故解郁居多,且性和于木香,故可加減出入,以為行氣通劑,否則宜此而不宜彼耳。
9.《本草正義》:香附,辛味甚烈,香氣頗濃,皆以氣用事,故專治氣結為病。又凡辛溫氣藥,飚舉有余,最易耗散元氣,引動肝腎之陽,且多燥烈,則又傷陰。惟此物雖含溫和流動作用,而物質既堅,則雖善走而亦能守,不燥不散,皆其特異之性,故可頻用而無流弊。未嘗不外達皮毛,而與風藥之解表絕異。未嘗不疏泄解結,又非上行之辛散可比。好古謂《本草》不言治崩漏,而能治崩漏,是益氣而止血也。頤謂雖不可直認為益氣,而確有舉陷之力,丹溪謂須用童便浸過,蓋嫌其辛味太濃,以下行為監制之義。頤意調肝腎者,此法最宜。或有以醋炒、以青鹽炒者,其理蓋亦如此。氣結諸癥,固肝膽橫逆肆虐為多,此藥最能調氣,故瀕湖謂之專入足厥陰。其實胸脅痹結,腹笥CHEN脹,少腹結痛,以及諸疝,無非肝絡不疏。所謂三焦氣分者,合上中下而一以貫之,固無論其何經何絡也。
10.《別錄》: 主除胸中熱,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氣,長須眉。
11.《唐本草》: 大下氣,除胸腹中熱。
12.《醫學啟源》:快氣。
13. 李杲:治一切氣,并霍亂吐瀉腹痛,腎氣,膀恍冷,消食下氣。
14.《湯液本草》:治崩漏。
15.《滇南本草》:調血中之氣,開郁,寬中,消食,止嘔吐。
16.《綱目》 散時氣寒疫,利三焦,解女郁,消飲食積聚,痰飲痞滿,跗腫,腹脹,腳氣,止心腹、肢體、頭、目、齒、耳諸痛,癰疽瘡瘍,吐血,下血,尿血,婦人崩漏帶下,月經不調,胎前產后百病。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