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香茅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香茅

別名

檸檬茅、香巴茅、風茅

來源

禾本科香茅屬植物香茅Cymbopogon citratus (DC.)Stapf,以全草入藥。全年可采,洗凈曬干。

性味

辛,溫。

功效主治

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用于風濕疼痛,頭痛,胃痛,腹痛,腹瀉,月經不調,產后水腫,跌打淤血腫痛。

用法用量

3~5錢;或提取香茅油,每服數滴。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香茅

別名

大風茅(《嶺南采藥錄》),檸檬茅(《種子植物名稱》),檸檬草(《廣州植物志》),茅草、姜巴茅(《貴州民間藥物》),姜草、香巴茅(《四川中藥志》),香茅草、風茅草(《廣東中藥》Ⅱ),姜巴草(《貴州草藥》)。

出處

《嶺南采藥錄》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香茅的全草。全年可采,采得后洗凈,曬干。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體帶有檸檬香。稈粗壯,高達2米,節常具蠟粉。葉片長達1米,寬15毫米,兩面均粗糙,呈灰白色。佛焰苞披針形,狹窄,長1.5~2厘米,紅色或淡黃色,比總梗長3~5倍;偽圓錐花序線形至長圓形,疏散,具3回分枝,基部間斷,其分枝細弱而下傾或稍彎曲以至弓形彎曲,第1回分枝具5~10節,第2回和第3回分枝具2~3節而單純;總狀花序孿生,長1.5~2厘米,具4節;穗軸節間長2~3毫米,具稍長之柔毛,但其毛并不遮蔽小穗;無柄小穗兩性,線形或披針狀線形,無,尖銳;第1穎先端具2微齒,脊上具狹翼,背面微凹而在下部凹陷,脊間無脈;第2外稃先端淺裂,具短尖頭而無芒;有柄小穗紫色。

本植物的根(香茅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部

栽植于耕地、園中或坡地。廣東、廣西、云南、四川、福建、臺灣、浙江、上海等地均有。

化學成分

莖葉含揮發油0.4~0.8%,其中主要成分檸檬醛,含量達75~85%。又含少量香茅醛、牻牛兒醇和甲基庚烯酮。

藥理作用

香茅的揮發油有抗真菌(如委內瑞拉鏈絲菌等)作用。曾有報告,葉、根中含胰島素樣物質,為灰白色、無臭微苦的粉末,非生物堿或甙,亦非鞣質;其胰島素效價為:口服1克相當440單位,皮下注射相當880單位。香茅醛及牻牛兒醇皆有特異氣味,可作香料;無特殊藥理作用。與香茅醇化學結構相近的香茅酸對小鼠皮下注射,有麻痹作用;對離體Q 心臟有強心作用,大劑量可致收縮期停止。注射于家兔可使血壓下降,呼吸增大。蟾蜍下肢灌流可使血管擴張。在離體兔腸標本上,有抑制平滑肌的作用。對兔有溶血作用。

性味

辛,溫。

①《嶺南采藥錄》:"味辛。"

②《陸川本草》:"辛,溫。"

③《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辣,無毒。"

功效主治

疏風解表,祛瘀通絡。治感冒頭痛,胃痛,泄瀉,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①《嶺南采藥錄》:"散跌打傷瘀血,通經絡。頭風痛,以之煎水洗。將香茅與米同炒,加水煎飲,止水瀉。煎水洗身,可祛風消腫,解腥臭。提取其油,可止腹痛。"

②《陸川本草》:"發表退熱,消腫止痛。主治風濕骨痛,跌打損傷,感冒身熱。"

③《四川中藥志》:"祛風濕,散涼寒。治筋骨疼痛及半身麻木。"

④《廣東中藥》Ⅱ:"治頭暈,頭風,風痰,鶴膝癥;煎水飲可以止心痛。"

⑤《貴州草藥》;"補虛,止咳,鎮痛,寧心。"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錢;或浸。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復方

①治風寒濕全身疼痛:香茅一斤。煎水洗澡。(《四川中藥志》)

②治骨節疼痛:茅草茶、石錯(即辣子膏藥)、土荊芥各一兩。搗絨加酒少許,炒熱包痛處。(《貴州草藥》)

③治心氣痛,胃痛,肺病:茅草茶,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④治虛弱咳嗽:茅草茶二兩。煎水當茶服。(《貴州民間藥物》)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香茅

英文名

Lemongrass Herb

別名

茅香、香麻、大風茅、檸檬茅、茅草茶、姜巴茅、姜草、香巴茅、香茅草、風茅草

出處

出自《嶺南采藥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香茅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mbopon citratus(D C.) Stapf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凈,曬干。

原形態

香茅,多年生草本。稈粗壯,高達2m。含有檸檬香味。葉片長達1m,寬15mm,兩面均呈灰白色而粗糙。佛焰苞披針形,狹窄,長1.5-2cm,紅色或淡黃褐色,3至5倍長于總梗;偽圓錐花序線形至長圓形,疏散,具三回分枝,基部間斷,其分枝細弱而下傾或稍彎曲以至弓形彎曲。第一回分枝具5至7節,第二回或第三回分枝具2至3節而單純。總狀花序孿生,長1.5-2cm,具4節;穗軸節間長2-3mm,具稍長之柔毛,但其毛并不遮蔽小穗,無柄小穗兩性,線形或披針狀線形,無芒,銳尖;第1穎先端具2微齒,脊上具狹翼,背面微凹而在下部凹陷;脊間無脈,第2外稃先端淺裂,具短尖頭,無芒,有柄小穗暗紫色。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我國華南、西南、福建、臺灣地區有栽培。

資源分布:我國華南、西南、福建、臺灣地區有栽培。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氣候和陽光充足的環境,耐旱,不耐蔭蔽。地土壤要求不嚴,但宜選擇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栽培為佳。 栽培技術 用分株繁殖法。3-4月,將2年以上的老株挖起,分成數兜,按行株距60cm×50cm開穴。每穴栽2-3棵苗,蓋土壓緊。 田間管理 栽后每年中耕除草2-3次,并追施人畜糞水。冬季結合中耕,進行培土壅兜。旱季,注意灌水。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葉枯病,可用1:1:100波爾多液防治,蟲害有螟蟲、蚜蟲等,可用化學藥劑防治。

性狀

性狀鑒別 全草長可達2m,稈粗壯,節處常被蠟粉。葉片條形,寬約15mm,長可達1m,基部抱莖;兩面粗糙,均呈灰白色;葉鞘光滑;葉舌厚,鱗片狀。全體具檸檬香氣。

化學成分

葉含茅素(cymbopogne),香茅甾醇(cymbopogonol),木犀草素(luteolin),木犀草素-6-C-葡萄糖甙(luteolin-6-C-glucoside),木犀草素-7-O-β-葡萄糖甙(luteolin-7-O-β-glucoside),木犀草素-7-O-新橙皮糖甙(Luteolin-7-O-neohesperoside),異葒草素(homoorientin),2″-(·)-糖異葒草素(2″-O-rhamnosyl-homoorientin),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對-香豆酸(p-coumaric acid),二十八醇(octacosanol),三十醇(triacontanol),三十二醇(dotriacontanokl),二十六醇(hexacosanol)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單糖(fructose),蔗糖(sucrose)。 另含揮發油,內有β-檸檬醛(citral)即橙花醇(neral),香茅醛(citrcnellal),牻牛兒醇(geraniol),甲基庚烯酮(methylhepte-none),二戊烯(dipentene),月桂烯(myrcene)等。

藥理作用

香茅的揮發油有抗真菌(如委內瑞拉鏈絲菌等)作用。曾有報告,葉、根中含胰島素樣物質,為灰白色、無臭微苦的粉末,非生物堿或甙,亦非鞣質;其胰島素效價為:口服lg相當440單位,皮下注射相當880單位。香茅醛及牻牛兒醇皆有特異氣味,可作香料;無特殊藥理作用。與香茅醇化學結構相近的香茅酸(Citronellic acid,Rhodinic acid,本品中并無其自然存在)對小鼠皮下注射,有麻痹作用;對離體蟾蜍心臟有強心作用,大劑量可致收縮期停止。注射于家兔可使血壓下降,呼吸增大。蟾蜍下肢灌流可使血管擴張。在離體兔腸標本上,有抑制平滑肌的作用。對兔有溶血作用。

性味

辛;溫;甘

功效主治

祛風通絡;溫中止痛;止瀉。主感冒頭身疼痛;風寒濕痹;脘腹冷痛;泄瀉;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水煎洗或研末敷。

復方

①治風寒濕全身疼痛:香茅一斤。煎水洗澡。(《四川中藥志》)②治骨節疼痛:茅草茶、石錯(即辣子青藥)、土荊芥各一兩。搗絨加酒少許,炒熱包痛處。(《貴州草藥》)③治心氣病,胃病,肺病:茅草茶,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④治虛弱咳嗽:茅草茶二兩。煎水當茶服。(《貴州民間藥物》)

各家論述

1.《嶺南采藥錄》:散跌打傷瘀血,通經絡。頭風痛,以之煎水洗。將香茅與米同炒,加水煎飲,止水瀉。煎水洗身,可祛風消腫,解腥臭。提取其油,可止腹痛。

2.《陸川本草》:發表退熱,消腫止痛。主治風濕骨痛,跌打損傷,感冒身熱。

3.《四川中藥志》:祛風濕,散涼寒。治筋骨疼痛及半身麻木。

4.《廣東中藥》Ⅱ:治頭暈,頭風,風痰,鶴膝癥;煎水飲可以止心痛。

5.《貴州草藥》:補虛,止咳,鎮痛,寧心。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