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豨薟果
出處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
為菊科植物腺梗豨薟、豨薟或毛梗豨薟的果實。
原形態
植物形態詳"豨薟"條。
功效主治
驅蛔蟲。
復方
驅蛔蟲:㈠腺梗豨薟果實三至五錢,早晨飯后(吃半飽)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㈡豨薟草果實三至五錢,檳榔三錢。煎濃汁,早晨飯后(最好吃半飽),一次服,連服二天。(江西《中草藥學》)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豨薟果
英文名
Fruit of Common St. Paul's wort, Fruit of Glandularstalk St. Paul's wort
出處
出自《浙江民間常用中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豨薟、腺梗豨薟或毛梗豨薟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iegesbecia orientalis L. S. Pubescens Makino S. glabrescens Makino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曬干。
原形態
1.豨薟 一的生草本,高30-100cm。切直立,上部分枝常成復二歧狀,全部分枝被灰白色短柔毛。葉對生;基部葉花期枯萎;葉部葉三角狀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0cm,寬1.8-6.5cm,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下延成具翼的柄,邊緣有不規則的淺裂或粗齒,上面綠色,下面淡綠,具腺點,兩面被毛,三出基脈,側脈及網脈明顯;上部葉漸小,卵狀長圓形,邊緣淺波狀或全緣,近無柄。頭狀花序多數,集成頂生的圓錐花序;花梗長1.5-4cm,密生短柔毛;總苞闊鐘狀;總苞片2層,葉質,背面被紫褐色頭狀具柄的腺毛,外層苞片5-6枚,線狀匙形或匙形,開展,長8-11mm,寬約1.2mm;內層苞片卵狀長圓表或卵圓形,長約5mm,寬約1.5-2.2mm;外層托片長圓形,內彎,內層托片倒卵狀長圓形;花黃色;雌花花冠的管部長約0.7mm;兩性管狀花上部鐘狀,上端有4-5卵圓形裂片。瘦果倒卵圓形,有4棱,先端有灰褐色狀突起,長3-3.5mm,寬1-1.5mm。花期4-9月,果期6-11月。
2.腺梗豨薟 與豨薟的區別在于;花梗和分枝的上部被紫褐色頭具柄的密腺毛和長柔毛;中部以上的地卵圓形或卵形,邊緣有尖頭齒;分枝非二歧狀。總苞背面密被紫褐色頭狀盼柄腺毛;舌狀花的花冠管部長1-1.2mm,舌片先端2-3齒裂,有時5齒裂。瘦果4棱,先端有灰褐色球狀突起。花期5-8月,果期6-10月。
3.毛梗豨薟 與前2種的不同點在于;花梗和枝上部疏生平伏的短柔毛;葉片卵圓形,有時二角狀卵形,邊緣有規則的齒;莖上部分枝非二歧狀。總苞片背面密被紫褐色頭狀有柄的腺毛;托生倒卵狀長圓形,背面疏被頭狀具柄腺毛。花期4-9月,果期6-11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1.生于海拔100-2700m的山野、荒草地、灌叢及林下。
2.生于海拔100-3400m的山坡、灌叢、林中或路旁。
3.生于海拔200-1000m的山坡、路旁草地及灌叢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2.分布于西南及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3.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功效主治
驅蛔蟲。主蛔蟲病
用法用量
內服:g,早晨飯后煎濃汁頓服,連服2d
復方
驅蛔蟲:一、腺梗 豨薟果實三至五錢,早晨飯后(吃半飽)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二、 豨薟草果實三至五錢,檳榔三錢。煎濃汁,早晨飯后(最好吃半飽),一次服,連服二天。(江西《中草藥學》)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