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蜆肉
出處
《唐本草》
來源
為蜆科動物河蜆等的肉。
原形態
植物形態詳"蜆殼"條。
藥理作用
日本蜆的提取物如注入犬的門靜脈或股靜脈后,血流中可出現腺甙類物質,肝靜脈中最多,因此其主要釋放部位當為肝臟。腺甙有促進淋巴流量的作用。
性味
甘咸,寒。
①《唐本草》:"冷,無毒。"
②《本草拾遺》:"微毒。"
③《綱目》:"甘咸,冷,無毒。"
功效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治消渴,目黃,濕毒腳氣,疔瘡癰腫。
①《唐本草》:"治時氣,開胃,壓丹石藥及疔瘡,下濕氣。下乳,糟煮服良,生浸取汁,洗疔瘡。"
②《日華子本革》:"去暴熱,明目,利小便,下熱氣,腳氣濕毒,解酒毒目黃,浸取汁服,主消渴。"
③《綱目》:"生蜆浸水,洗痘癰無瘢痕。"
④《本草求原》:"飲食中毒,黃蜆湯可解。"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兩;或煮食。外用:搗敷。
禁忌
①《本草拾遺》:"多食發嗽及冷氣,消腎。"
②《本草求原》:"遺濁勿食。"
復方
治疔疽惡毒:蜆肉杵爛,涂。(《外科集要》)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蜆肉
英文名
freshwater small clam
出處
出自《唐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蜆科動物河蜆或其近緣動物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rbicula fluminea (Mvller)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捕采,捕后置沸水中燙死,待殼張開,取肉,曬干。
原形態
河蜆,貝殼中等大小,略呈正三角形。殼質稍厚而對硬。成體一般殼長40mm,殼高37mm,殼寬20mm。左、右兩殼相等。殼頂被有暗褐色的殼皮,有時稍帶黃色。表面生長紋輪狀,較老個體殼頂常脫落而露出石灰質。殼內面紫白色。鉸合部有主齒3枚,中央者最大。足大,呈舌狀。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活于河川、湖沼,多棲息于泥質的水底。
資源分布: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化學成分
肉含S 酸脫氫酶同功酶(malate dehydrogenase isoenzymes)。含葉黃素(lutein),葉黃素酯(lutein ester),β-胡蘿卜素(β-carotene),丁酸(butyric acid),異丁酸(isobutyr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神經鞘氨醇硫酸酯(sphingosine sulfate),木糖(xylose),三甲胺(trimethylamine),維生素(vitamin)B12,腦甙脂(cerebroside)。還含蜆甾醇(corbisterol,7-dehydrostigmasterol)。
藥理作用
日本蜆的提取物如注入犬的門靜脈或股靜脈后,血流中可出現腺甙類(Adenin nucleotide)物質,肝靜脈中最多,因此其主要釋放部位當為肝臟。腺甙有促進淋巴流量的作用。
性味
味甘;咸;性寒
功效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主消渴;目黃;濕毒腳氣;疔瘡癰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煮食。外用:適量,搗敷。
復方
治疔疽惡毒:蜆肉杵爛,涂。(《外科集要》)
各家論述
1.《唐本草》:治時氣,開胃,壓丹石藥及疔瘡,下濕氣。下乳,糟煮服良。生浸取汁,洗疔瘡。
2.《日華子本草》:去暴熱,明目,利小便,下熱氣,腳氣濕毒,解酒毒目黃,浸取汁服,主消渴。
3.《綱目》:生蜆浸水,洗痘癰無瘢痕。
4.《本草求原》:飲食中毒,黃蜆湯可解。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