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紅蝦子草(《四川中藥志》)。
出處
《四川中藥志》
來源
原形態
一年生纖弱披散草本,高約15~40厘米。莖禿凈,干時帶光澤。單葉對生,具極短柄;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2.5~5厘米,寬3~5毫米,先端短尖,全緣,背卷,基部鈍,稍革質,上面深綠,下面淺綠,干時為黑紫色;托葉合生,膜質,長3~8毫米,背有短扁尖毛,邊緣具較長的剛毛。花1~3朵聚生葉腋,無花柄;花萼長約3毫米,4裂,裂片具睫毛;花冠白色,長約3毫米,4裂,裂片披針形;雄蕊4枚,著生于花冠管上;子房2室,花柱線狀,柱頭略膨大。蒴果卵圓形,長2.5毫米,寬1.5~2毫米,頂部裂開;種子多數。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生境分部
生長田野向陽處。分布長江以南各地。
性味
《四川中藥志》:"性寒,味微苦,無毒。"
功效主治
《四川中藥志》:"治跌打損傷,疝氣,風火牙痛及婦女干血癆。"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或燉肉。
復方
①治跌打損傷:紅蝦子草、尖刀牛膝、紅酸漿草各四兩(搗爛),薴麻四兩(燒灰)。合煨酒服。
②治小兒疝氣:蝦子草、地茄子各一兩。煎水煮耢糟服。
③治婦女于病,虛火旺者:蝦子草、醬耳木根各一兩,石竹根二兩,黃腳雞五錢,大地棕根四兩。燉內服。如有外感風寒應先除去。(選方出《重慶草藥》)
備注
摘錄
《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