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莧根功效

《中藥大辭典》:莧根

別名

地筋(《石藥爾雅》)。

出處

《石藥爾雅》

來源

科植物莧的根。

原形態

植物形態詳"莧"條。

性味

甘,寒。

①《本草圖經》:"性微寒。"

②《重慶草藥》:"味甘,性寒,無毒。"

功效主治

治陰囊腫痛,痔瘡,牙痛,跌打損傷,崩漏,帶下。

①《綱目》:"治陰下冷痛,入腹則腫滿殺人,搗爛敷之。"

②《分類草藥性》:"紅莧菜根:破癥瘕、血塊。煅灰搽鼻蟻子。"

③《四川中藥志》:"根梗:治鼻匿;根:治紅崩白帶及痔瘡。"

④《重慶草藥》:"治跌打損傷,吐血。"

用法用量

外用:搗敷、煅存性研末干撒或調敷。內服:煎湯,鮮者0.5~1兩;或浸

復方

①治陰冷,漸漸冷氣入陰囊,腫滿恐死,日夜疼悶不得眠:搗莧菜根敷之。(《千金方》)

②治牙痛:莧根曬干,燒存性,為末揩之,再以紅燈籠草根煎湯漱之。(《孫天仁集效方》)

③治鼻匿:莧根或梗、野斑竹筍殼煅灰,加冰片研粉,調麻油外搽。(《四川中藥志》)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莧根

別名

地筋

出處

出自《石藥爾雅》。

來源

藥材基源:為莧科植物莧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maranthus mangostanus L.[Amaranthus man-gostanus L.;A.gangeticus L.]

采收和儲藏:春、夏、秋三季均可采挖,去莖葉,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粗壯,綠色或紅色,分枝較少,高80-150cm。葉互生;葉輛長3-10cm,綠色或紅色;葉片卵形、狀卵形或披針形,長4-12cm,寬3-7cm,綠色或常成紅色、紫色或黃色,或部分綠色加雜其他顏色,鈍頭或微凹,基部廣楔形,全緣或波狀,無毛。花簇腋生,球形,花序在下部者呈球形,上都呈稍斷續的穗狀花序,花黃綠色,單性,雌雄同株;苞片及小苞片卵狀披針形,先端狀,長約4mm,膜質,透明;等片3,披針形,膜質,先端芒狀;雄蕊3;雌蕊1,柱頭3裂。胞果卵狀長圓形,長于果實,熟時環狀開裂,上半部成蓋狀脫落,包干宿存花被片內。種子黑褐色,近于扁圓形,兩面凸,平滑有光澤,邊緣鈍。花期5-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有時逸為半野生。

性味

辛;性微寒

歸經

肝;大腸經

功效主治

清解熱毒;散瘀止痛。主痢疾;泄瀉;痔瘡;牙痛;漆瘡;陰囊腫痛;跌打損傷;崩漏;帶下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敷;煅存性研末干撒或調敷;煎湯熏洗。內服:前湯,9~15g,鮮品15-30g;或浸酒。

各家論述

1.《本草綱目》:治陰下冷痛,入腹則腫滿殺人,搗爛敷之。

2.《分類草藥性》:紅莧菜根:破癥瘕、血塊。煅灰搽鼻蟻子。

3.《四川中藥志》:根梗:治鼻NI;根:治紅崩白帶及痔瘡。

4.《重慶草藥》:治跌打損傷,吐血。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