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杏仁功效

《中藥大辭典》:杏仁

別名

杏核仁(《本經》),阿魏 (《傷寒論》),木落子(《石藥爾雅》),苦杏仁(《臨證指南》),杏仁(《浙江中藥手冊》)。

出處

《本草經集注》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等味苦的干燥種子。夏季果實成熟時采摘,除去果肉及核殼,取種仁,晾干。置陰涼干燥處,防蟲蛀。

原形態

①杏(《本經》),又名:甜梅(《江南錄》)。

落葉喬木,高4~9米。樹皮暗紅棕色,幼枝光滑,有不整齊縱裂紋。葉互生;卵圓形,長5~9厘米,寬7~8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圓形或略近心臟形,邊緣有細鋸齒或不明顯的重鋸齒,主脈基部被白色柔毛;葉柄長2.5~4.5厘米,帶紅色,具2腺體。花先葉開放,單生于小枝端;花梗短或幾無梗;花萼5裂,裂片三角狀橢圓形,基部合生成筒狀;花瓣5,白色或粉紅色,闊卵形,長闊幾相等;雄蕊多數,著生于萼簡邊緣,不等長;雌蕊1,子房1室,花柱光滑,僅基部有淡黃色柔毛,柱頭頭狀。核果黃紅色,心臟卵圓形,略扁,側面具一淺凹槽,徑3~4厘米,微被絨毛;核近于光滑,堅硬,扁心形,具溝狀邊緣;內有種子1枚,心臟卵形,紅色。花期3~4月。果期4~6月。

野生或栽培。分布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山西、陜西、甘肅、寧夏、新疆、四川、貴州等地。

②山杏(《本草圖經》)

形狀與上種相近,葉較小,長4~5厘米,寬3~4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呈同楔形或截形。果較小,果肉亦較薄;核的邊緣薄而銳利;種子味苦。

生于山坡,間有栽培。分布遼寧、河北、內蒙古、山東、山西、陜西、寧夏、甘肅、江蘇等地。

以上2種植物的樹根(杏樹根)、樹皮(杏樹皮)、樹枝(杏枝)、葉(杏葉)、花(杏花)、果實(杏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部

主產東北、華北各省。

性狀

干燥種子,呈心臟形略扁,長1~1.5厘米,寬約1厘米左右,頂端漸尖,基部鈍圓,左右不對稱。種皮紅棕色或暗棕色,自基部向上端散出褐色條紋,表面有細微縱皺;尖端有不明顯的珠孔,其下方側面脊棱上,有一淺色棱線狀的種臍,合點位于底端凹入部,自合點至種臍,有一顏色較深的縱線,是為種脊,種皮菲薄,內有乳白色肥潤的子葉兩片,富于油質,接合面中間,常有空隙,胚根位于其尖端,味苦,有特殊的杏仁味。以顆粒均勻、飽滿肥厚、味苦、不發油者為佳。

杏仁有甜、苦之分,栽培杏所產者甜的較多,野生的一般均為苦的。從原植物來看,西伯利亞杏、遼杏及野生山杏的杏仁為苦杏仁,而杏及山杏的栽培種的杏仁有些是苦杏仁,有些是甜杏仁

化學成分

含苦杏仁甙約3%、脂肪油(杏仁油)約50%、蛋白質和各種游離氨基酸。苦杏仁甙受杏仁中的苦杏仁酶及櫻葉酶等β-葡萄糖甙酶水解,依次生成野櫻皮甙和扁桃腈,再分解生成苯甲醛和氫氰酸。

藥理作用

見"巴旦杏仁"條。

毒性

過量服用苦杏仁,可發生中毒,表現為眩暈,突然暈倒、心悸、頭疼、惡心嘔吐、驚厥、昏迷、紫紺、瞳孔散大、對光反應消失、脈搏弱慢、呼吸急促或緩慢而不規則。若不及時搶救,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中毒者內服杏樹皮或杏樹根煎劑可以解救,參見"杏樹皮"、"杏樹根"條。

炮制

杏仁:揀凈雜質,置沸水中略煮,俟皮微皺起撈出,浸涼水中,脫去種皮,曬干,簸凈。炒杏仁:取凈杏仁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

性味

苦,溫,有毒。

①《本經》:"味甘,溫。"

②《別錄》:"苦,冷利,有毒。"

③《本草正》:"味苦辛微甘。"

歸經

入肺、大腸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太陰經。"

②《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經。"

③《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大腸二經。"

功效主治

祛痰止咳,平喘,潤腸。治外感咳嗽,喘滿,喉痹,腸燥便秘。

①《本經》:"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產乳金瘡,寒心奔豚。"

②《本草經集注》:"解、胡粉毒。"

③《別錄》:"主驚癇,心下煩熱,風氣去來,時行頭痛,解肌,消心下急,殺狗毒。"

④《藥性論》:"治腹痹不通,發汗,主溫病。治心下急滿痛,除心腹煩悶,療肺氣咳嗽,上氣喘促。入天門冬煎,潤心肺。可和作湯,益潤聲氣。宿即動冷氣。"

⑤崔禹錫《食經》:"理風噤及言吮不開。"

⑥《醫學啟源》:"除肺中燥,治風燥在于胸膈。《主治秘訣》云,潤肺氣,消食,升滯氣。"

⑦《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潤肺,潤腸胃,消面粉積,下氣,治疳蟲。"

⑧《綱目》:"殺蟲,治諸瘡疥,消腫,去頭面諸風氣鼓皰。"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禁忌

陰虛咳嗽及大便溏泄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得火良。惡黃耆黃芩葛根。畏蓑草。"

②《本草經疏》:"陰虛咳嗽,肺家有虛熱、熱痰者忌之。"

③《本草正》:"元氣虛陷者勿用,恐其沉降太泄。"

④《本經逢原》:"亡血家尤為切禁。"

⑤《本草從新》:"因虛而咳嗽便秘者忌之。"

復方

①治肺寒卒咳嗽:細辛半兩(搗為末),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如膏)。上藥,于鐺中熔蠟半兩,次下一分,入細辛、杏仁,丸如羊棗大。不計時候,以綿裹一丸,含化咽津。(《中醫圣惠方》)

②治咳逆上氣:杏仁三升,熟搗如膏,蜜一升,為三分,以一分內杏仁搗,令強,更內一分搗之如膏,又內一分搗熟止。先食已含咽之,多少自在,日三。每服不得過半方寸匕,則痢。(《千金方》杏仁丸)

③治久患肺喘,咳嗽不止,睡臥不得者:杏仁(去皮尖,微炒)半兩,胡桃肉(去皮)半兩。上件入生蜜少許,同研令極細,每一兩作一十丸。每服一丸,生姜湯嚼下,食后臨臥。(《楊氏家藏方》杏仁煎)

④治上氣喘急:桃仁、杏仁(并去雙仁、皮尖,炒)各半兩。上二味,細研,水調生面少許,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生姜、蜜湯下,微利為度。(《圣濟總錄》雙仁丸)

⑤治氣喘促浮腫,小便淋瀝:杏仁一兩,去皮尖,熬研,和米煮粥極熟,空心吃二合。(《食醫心鏡》)

⑥治肺病咯血:杏仁四十個,以黃蠟炒黃,研,入青黛一錢,作餅,用柿餅一個,破開包藥,濕紙裹,煨熟食之。(朱震亨)

⑦利喉咽,去喉痹,痰唾咳嗽,喉中熱結生瘡:杏仁去皮熬令赤,和桂末,研如泥,綿裹如指大,含之。(《本草拾遺》)

⑧治久病大腸燥結不利:杏仁八兩,桃仁六兩(俱用湯泡去皮),蔞仁十兩(去殼凈),三味總搗如泥;川貝八兩,陳膽星四兩(經三制者),同貝母研極細,拌入杏、桃、蔞三仁內。神曲四兩研末,打糊為丸,梧子大。每早服三錢,淡姜湯下。(《方脈正宗》)

⑨治暴下水瀉及積痢:杏仁二十粒(湯浸去皮尖),巴豆二十粒(去膜油令盡)。上件研細,蒸棗肉為丸,如芥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一丸,食前。(《楊氏家藏方》朱砂丸)

⑩治上氣,頭面風,頭痛,胸中氣滿賁豚,氣上下往來,心下煩熱,產婦金瘡:杏仁一升,搗研,以水一斗濾取汁,令盡,以銅器螗火上從旦煮至日入,當熟如脂膏,下之。空腹服一方寸匕,日三,不飲酒者,以飲服之。(《千金方》杏仁膏)

⑾治眼疾翳膜遮障,但瞳子不破者:杏人三升(湯浸去皮尖、雙人)。每一升,以面裹,于煻灰火中炮熱,去面,研杏仁壓取油,又取銅綠一錢與杏油同研,以銅箸點眼。(《圣濟總錄》杏仁膏)

⑿治鼻中生瘡:搗杏仁乳敷之;亦燒核,壓取油敷之。(《千金方》)

⒀治諸瘡腫痛:杏仁去皮,研濾取膏,入輕粉麻油調搽,不拘大人小兒。(《綱目》)

⒁治犬嚙人:熬杏人五合,令黑,碎研成膏敷之。(《千金方》)

臨床應用

①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帶皮苦杏仁與等量冰糖研碎混合,制成杏仁糖。早晚各服3錢,10天為一療程。治療124例,基本治愈23例,顯效66例,好轉31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6.8%。對咳、痰、喘都有治療作用,一般服藥3~4天見效。個別患者服后有頭暈、惡心、心慌等副作用,1~2天后自然消失。

②治療外陰瘙癢

取杏仁3兩,炒枯研成細粉,加麻油1.5兩調成糊狀。用時先取桑葉煎水沖洗外陰、陰道,然后用杏仁油糊涂搽,每日1次,或用帶線棉球蘸杏仁油糊塞入陰道24小時后取出。治療136例,有效率約90%,平均用藥4~7次癢止。亦可用帶皮杏仁,搗爛后,加水2倍,攪勻絞汁,以紗布浸透填塞陰道,每日1次,每次3~4小時。治療陰道滴蟲病6例,均獲近期治愈。

備注

除上述品種外,以下兩種同屬植物的種子亦同等使用。其形態特點:

①西伯利亞杏

葉片卵形或闊卵形,葉基部圓形或稍狹,邊緣具細鈍齒,背面脈腋常具有白色柔毛。花梗極短或缺如。核果球形,果肉薄,直徑約2厘米,成熟時開裂。分布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

②遼杏

大部分的特征與杏相同,但其葉基部很少呈心形,邊緣有粗而深銳的重鋸齒,花梗一般較萼筒為長,無毛。核邊緣圓鈍。分布東北。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杏仁

英文名

Bitter Apricot Seed

別名

杏核仁、杏子、木落子、苦杏仁、杏梅仁、杏、甜梅。

出處

出自《本草經集注》。

1.《名醫別錄》:杏核仁,五月采之。其兩仁者殺人,可以毒狗。生晉山川谷。

2.孫思邈:杏仁作湯,如白沫不解者,食之令氣壅身熱;湯經宿者,動冷氣。

3.《本草拾遺》:杏酪濃煎如膏,服之潤五臟,去痰嗽。

4.《養性要鈔》:治食杏仁中毒,下利煩苦,方以梅子汁解之。又方以藍青汁服之。

5.《本草圖經》:杏核仁,今處處有之。其實亦數種,黃而圓者名金杏。相傳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杏、野杏、山杏、東北杏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rmeniaca vulgaris Lam.[Prunus armeniaca L.]2.Armeniaca vulgaris Lam.var.ansu(Maxim.)Yü et Lu[Prunus armeniaca L.var.ansu Maxim.]3.Armeniaca sibirica(L.)Lam.[Prunus sibirica L.]4.Armeniaca mandshurica(Maxim.)Skv.[Prunus mandshurica(Maxim.)Koehne]

采收和儲藏:6-7月果實成熟時采摘。

原形態

1.杏 落葉小喬木,高4-10cm;樹皮暗紅棕色,縱裂。單葉互生;葉片圓卵形或寬卵形,長 5-9cm,寬4-8cm。春季先葉開花,花單生枝端,著生較密,稍似總狀;花幾無梗,花萼基部成筒狀,外面被短柔毛,上部5裂;花瓣5,白色或淺粉紅色,圓形至寬倒卵形;雄蕊多數,著生萼筒邊緣;雌蕊單心皮,著生萼筒基部。核果圓形,稀倒卵形,直徑2.5cm以上。種子1,心狀卵形,淺紅色。花期3-4月,果期6-7月。

2.野杏 本變種的主要特征為 葉片基部楔形或寬楔形;花常2朵簇生,淡紅色;果實近球形,紅色;核卵球形,離肉,表面粗糙而有網紋,腹棱常銳利。

3.山杏 灌木或小喬木,高2-5m。葉卵形或近圓形,長(3-)5-10cm,寬(2.5-)4-7cm。花單生,直徑1.5-2cm;萼片長圓狀橢圓形,先端尖;花瓣近圓形或倒卵形,白色或粉紅色。果實扁球形,直徑 1.5-2.5cm,兩側扁,果肉薄而干燥,熟時開裂,味酸澀,不能吃。核易與果肉分離,基部一側不對稱,平滑。花期3-4月,果期6-7月。

4.東北杏 大喬木,高5-15m。幼枝無毛。葉橢圓形或卵形,長6-12cm,寬3-8cm。花粉紅色或白色;雄蕊多數;子房密被柔毛。核果近球形,直徑1.5-2.6cm,黃色;核近球形或寬橢圓形,長13-18mm,寬11-18mm,粗糙,邊緣鈍。花期4-5月,果期7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3.山杏 生于海拔700-2000m的干燥向陽、丘陵、草原。

4.東北杏 生于海拔400-1000m的開闊的向陽山坡灌木林或雜木林下。

資源分布:1.杏 分布于全國各地,多系栽培。在新疆伊犁一帶有野生。

2.野杏 主產于我國北部地區,栽培或野生,尤其在河北、山西等地普遍野生,山東、江蘇等地也產。

3.山杏 分布于東北、華北和甘肅等地。

4.東北杏 分布于吉林、遼寧等地。

栽培

1.生物學特性 適應性強,耐旱,耐寒,耐瘠薄,抗鹽堿。夏季在43.9℃高溫下,生長正常;在-40℃低溫可安全越冬。可栽種于平地或坡地。對土壤要求不嚴。

2.栽培技術 用種子或嫁接繁殖。種子繁殖:采摘成熟果實,搓去果肉,大粒每50kg出種子5-10kg,小粒每50kg出種子7.5-15kg,種子純度為98%,發芽率為86%,以1:3濕沙混合進行冬季沙藏。春播于3月下旬,秋播于11月下旬(放于通風處陰干后即可播種)。常采用大垅播種,每垅播種1行,點播株距為10-15cm,每穴1顆種子,播后覆土厚5-6cm(約為種子直徑的3倍),鎮壓。嫁接繁殖:砧木用杏播種的實生苗或山杏苗,枝接于3月下旬,芽接于7月上旬至8月下旬進行。

3.田間管理 幼苗出現3-4片葉時進行疏苗,2-3星期后進行第2次間苗,并及時灌水,防止風吹傷根,遇天氣干旱酌情灌水,7-8月雨季注意排澇。苗高達45cm,可在芽接前1個月摘去嫩尖。冬季11月至翌年3月進行修剪,分3種樹形;自然圓頭形,疏散分層形,自然開心形。4-6月追灌肥水,在幼芽萌發前與幼果生長期間各追速效肥1次,每株成年樹可施0.25kg,然后灌水。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杏疔葉斑,發芽前噴5度石硫合劑,展葉時噴0.3度石硫合劑。蟲害有杏象鼻蟲,另有袋蛾、天牛等。

性狀

顯微鑒別 種子中部橫切面:(1)杏仁 外種皮細胞1列,散有長圓形、卵圓形,偶有貝殼形及頂端平截呈梯形的黃色石細胞高38-95μm,寬30-57μm。埋在薄壁 組織部分壁較薄,紋孔及孔溝較多;出部分壁較厚,紋孔較少或無。種皮下方為細胞皺縮的營養層,有細不維管束。內種皮細胞1列,含黃色物質。外胚乳為數列廢的薄壁細胞。內胚乳為1列長方形細胞,內含糊粉粒及脂肪油。

(2)野杏仁 種皮表面石細胞單個或2-5個(或更多)散在于種皮薄壁細胞中,石細胞呈類、多角形、類多角形或梭形,紋孔大而密;側面觀呈貝殼形、類圓形、卵圓形、類方形、類多角形或梭形,徑向27-76μm,底部寬18-60μm,突出于表皮層的部分呈半月形、弓形或圓拱形,約占高度的一半,色較淡,壁厚5-8(-10)μm,層紋及紋明顯,底部壁厚3-5μm,層紋無或極少,紋孔密。

(3)山杏仁 石細胞表面觀較寬扁,呈類圓形、卵圓形、類多角形、類方形,紋孔大而密;側面觀多為寬貝殼形、類圓形或扁梭形,少見長圓形或卵圓形,高46-84μm,寬34-68μm。

(4)東北杏仁 石細胞多為較高的長貝殼形,頂端較小,向基部漸寬大,高46-95μm,寬41-91μm,紋孔及孔溝均細密。

理化鑒別(1)取本品0.5g,置帶塞試管中,加5%硫酸溶液3ml充分搖勻,在試管口放一用三硝基苯酚鈉溶液濕潤的濾紙條,塞緊塞子,試管置40-50℃水浴中加熱10min,濾紙條由黃色變磚紅色。

(2)薄層色譜 取本品0.5g,加等量碳酸鈣共研碎,放入帶塞三角瓶內,加石油醚(60-90℃)4ml,冷浸過夜后,濾過。殘渣揮干石油醚,加入乙醇4ml冷浸過夜后,濾過。濾液濃縮作供試品。以苦杏仁甙作對照品。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乙醇乙酯-乙醇(2:1:2)展開,碘蒸氣顯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化學成分

1.杏 種仁含苦味氰甙:苦杏仁甙(amygdalin)約4%和野櫻甙(prunasin);脂肪油約50%,油中有8種脂肪酸,主要的是亞油酸(linoeic acid)占27%,油酸(oleic acid)占67%及棕櫚酸(palmitic acid)占 5.2%。還含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即是5'-咖啡酰奎寧酸(5'-caffeoylquinic acid),新綠原酸(neochlorogenic acid)即是3'-咖啡酰奎寧酸(3'-caffeoylquinic acid),3'-阿魏酰奎寧酸(3'-feruloylquinic acid),5'-阿魏酰奎寧酸(5'-feruloylquinic acid),3'-對香豆酰奎寧酸(3'-Pcoumaroylquinic acid),肌醇(inosit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5-燕麥甾醇(△5-avenasterol),膽甾醇(cholesterol)24-膽甾烯醇(△24-chlestenol),雌性酮(estrone),17β-雌二醇(17β-estyadiol),甘油三油酸酯(triolein)。另含有抗炎和鎮痛活性的2種蛋白質成分:KR-A和KR-B,其含量分別為4.44%和0.41%。又含與杏仁香味有關的揮發性成分:本甲醛(benzaldehyde),芳醇(linalool),4-松油烯醇(4-terpinenol),α-松油醇(α-terpineol)。

2.野杏 種仁含苦杏仁甙約4.84%,還含揮發油,其中主要成分有:下已醛(n-hexanal)占4.81%,反式-2-已烯醛(2-hexenal)占11.57%下已醇(n-hexanol)占14.38%,反式-2-已烯-1-醇(2-hexen-1-ol)占8.28%,芳樟醇占12.61%,a-松油醇占5.69%。牻牛兒醇(geraniol)占2.78%和十四烷酸(teradecanoic acid)占3.6%。

3.山杏 種仁含苦杏仁甙約4.84%。

4.東北杏 種仁含苦杏仁甙。

藥理作用

1.抗炎:杏仁球蛋白組分KR-A40mg/kg、KR-B5mg/kg、白蛋白組分KR-A0.5mg/kg、AR-B0.5mg/kg靜脈搏注射,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足跖腫脹有抑制作用。

2.鎮痛:杏仁球蛋白組分KR-A5mg/kg、KR-B5mg/kg、白蛋白組分AR-A5mg/kg、AR-B0.5mg/kg靜脈注射,對小鼠苯醌扭體法試驗,表明有鎮痛作用。

3.對胃酸的作用:苦杏仁甙可被胃酸或苦杏仁酶水解,產生氫氰酸和苯甲醛,普通1g杏仁約可產生2.5mg氫氰酸。氫氰酸是劇毒物質,人的致死量大約為0.05g,苯甲醛可抑制胃蛋白酶的消化功能。服用小量杏仁,在體內慢慢水解,逐漸產生微量的氫氰酸,不致引起中毒,而呈鎮靜呼吸中樞的作用,因此能使呼吸運動趨于安靜而顯鎮咳平喘的功效。

4.20%煎劑1ml/kg給貓靜脈注射,可致明顯持久的血壓下降。

5.杏仁中含苦杏仁甙及苦杏仁酶,內服后,苦杏仁甙可被酶水解產生氫氰酸和苯甲醛,普通1g杏仁約可產生2.5mg氫氰酸。氫氰酸是劇毒物質,人的致死量大約0.05g(氰化鉀約為0.2-0.3g),苯甲醛可抑制胃蛋白酶的消化功能,成人服苦杏仁約50-60個,小兒7-10個即可致死,致死原因主要為組織窒息,苦杏仁久貯,苦杏仁甙含量可減少,同時服糖,毒性可降低。關于杏仁中毒的報道不少,主要癥狀為呼吸困難,抽搐,昏迷,瞳孔散大,心跳速而弱,四肢冷,急救必須爭取時間,立即口服活性炭或過錳酸鉀(1:1000)或硫代硫酸鈉(5%),盡快洗胃,并吸入亞硝酸異戊酯,靜脈注射亞硝酸鈉(3%10ml),隨后注射硫代硫酸鈉(25%50ml),及其他對癥治療如人工呼吸,輸血等,有人認為服用小量杏仁,在體內慢慢分解,逐漸產生微量的氫氰酸,不致引起中毒,而呈鎮靜呼吸中樞的作用,因此能使呼吸運動趨于安靜而奏鎮咳平喘的功效。1/20最小致死量的氫氰酸靜脈注射能短暫而強烈地興奮呼吸中樞。直接涂于正常皮膚,可產生局部麻醉(如止癢等)。

6.抗癌作用:苦杏仁提取物按100mg和200mg/kg體重劑量灌胃10天,對小鼠移植性肝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以200mg/kg體重劑量將苦否仁提取物分別給正常小鼠灌胃5天、10天、15天,灌胃5天后,小鼠肝P-450含量增高,灌胃10天和15天后恢復到正常水平。肝臟P-450含量變化。苦杏仁提取物對正常小鼠肝臟P-450有一時性升高作用。苦杏仁提取物以300mg/kg劑量給移植性肝癌小鼠腹腔注射14天,其腫瘤抑制率為72%(P<O.001),以400mg/kg給移植性肝癌小鼠腹腔注射10天,其腫瘤抑制率為60.8%(P<0.001),以600mg/kg劑量給移植性肝癌小鼠腹腔注射10天,其腫瘤抑制率為51.O%(P<0.001)。移植性肝癌小鼠肝臟微粒體細胞色素P-450含量比正常小鼠顯著下降(P<0.001),但苦杏仁提取物給藥(400mg/kg)10天,小鼠P-450含量達到了正常水平。移植性肝癌小鼠肝胞漿以1,2-二氯-4硝基苯(DCNB)為底物的GST活性顯著升高(P<0.001),而苦杏仁提取物給藥組(400mg/kg)以DCNB為底物的GST活性高于腫瘤組(P<0.05)。以1-氯-2,4-二硝基苯(CDNB)為底物的GST活性在腫瘤組與給藥組同正常對照組比較無顯著變化。就肝微粒體GST活性的變化情況來看,移植性肝癌小鼠以CDNB為底物的微粒體GST活性高于正常小鼠(P<0.05),但苦否仁提取物給藥組的該酶活性無顯著變化。以DC-NB為底物的肝微粒體GST活性,無論在肝癌組和苦杏仁提取物給藥組均無明顯變化。

7.促進肺表面活性物質合成作用:苦杏仁在正常動物可促進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合成,在油酸型RDS實驗動物不僅可促進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合成,并可使病變得到改善。

8.其它作用:苦杏仁甙有抗突變作用和預防和治療抗腫瘤藥阿脲引起的糖尿病的作用。此外,苦扁桃油(即苦杏仁油)有驅蟲,殺菌作用。體外試驗對人蛔蟲,蚯蚓等均有殺死作用,并能殺死傷寒,副傷寒桿菌,臨床應用對蛔蟲,鉤蟲及蟯蟲均有效,且無副作用。

毒性

過量服用苦杏仁,可發生中毒,表現為眩暈,突然暈倒、心悸、頭疼、惡心嘔吐、驚厥、昏迷、紫紺、瞳孔散大、對光反應消失、脈搏弱慢、呼吸急促或緩慢而不規則。若不及時搶救,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中毒者內服杏樹皮或杏樹根煎劑可以解救,參見“杏樹皮”、“杏樹根”條。苦杏仁甙的LD50:大鼠、小鼠靜脈注射為25g/kg;大鼠腹腔注射為8g/kg。大鼠op為0.6g/kg。MTD:小鼠、兔、犬靜脈注射和肌肉注射均為3g/kg;口服均為0.075g/kg;人靜脈注射為5g(約0.07g/kg)。人口服苦杏仁55枚(約60g),含苦杏仁甙約1.8g(約0.024g/kg),可致死。苦杏仁大量口服易產生中毒。首先作用于延腦的嘔吐、呼吸、迷走及血管運動等中樞,均引起興奮,隨后進入昏迷、驚厥,繼而整個中樞神經系統麻痹,由于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其中毒機理主要是由于杏仁所含的氫氰酸很易與線粒體中的細胞色素氧化酶的三價起反應,形成細胞色素氧化酶-氰復合物,從而使細胞的呼吸受抑制,形成組織窒息,導致死亡。由于腸道菌叢含有β-葡萄糖甙酶,給正常鼠口服600mg/kg苦杏仁甙,2-5小時內導致死亡。檢查血中CN-達到2.6-4.5μg/ml;而給無菌鼠服用相同劑量的苦否仁甙,小鼠無死亡;血中CN-不到0.4μg/ml。說明腸道菌叢是造成苦杏仁甙口服中毒的根源,其毒性比靜注大40倍左右。用Ames法,TA100株,S-9,Mix(+),苦杏仁甙有致死作用。

鑒別

(1)取本品0.5g,置帶塞試管中,加5%硫酸溶液3ml充分搖勻,在試管口放一用三硝基苯酚鈉溶液濕潤的濾紙條,塞緊塞子,試管置40-50℃水浴中加熱10min,濾紙條由黃色變磚紅色。(檢查氰甙)(2)薄層色譜 取本品0.5g,加等量碳酸鈣共研碎,放入帶塞三角瓶內,加石油醚(60-90℃)4ml,冷浸過夜后,濾過。殘渣揮干石油醚,加入乙醇4ml冷浸過夜,濾過。濾液濃縮作供試品。以苦杏仁甙作對照。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乙醇(2:1:2)展開,碘蒸氣顯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炮制

1.杏仁:揀凈雜質,置沸水中略煮,俟皮微皺起撈出,浸涼水中,脫去種皮,曬干,簸凈。

2.炒杏仁:取凈杏仁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

性味

苦;溫;有毒

歸經

肺;脾;大腸經

功效主治

祛痰止咳;平喘;潤腸;下氣開痹。主外感咳嗽;喘滿;傷燥咳嗽;寒氣奔豚;驚癇;胸痹;食滯脘痛;血崩;耳聾;疳腫脹;濕熱淋證;疥瘡;喉痹;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禁忌

1.

2.《本草經集注》:得火良。惡黃耆、黃芩、葛根。畏蘘草

3.《本草經疏》:陰虛咳嗽,肺家有虛熱、熱痰者忌之。

4.《本草正》:元氣虛陷者勿用,恐其沉降太泄。

5.《本經逢原》:亡血家尤為切禁。

6.《本草從新》:因虛而咳嗽便秘者忌之。

復方

1.麻黃湯(《傷寒論》),用治外感風寒。2.三拗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治感受風邪,鼻塞身重,語音不出,或傷風傷冷,頭痛目眩,四肢拘綣,咳嗽痰多,胸滿氣短。3.大青龍湯(《傷寒論》),用治風熱襲肺,或風寒郁而化火,壅遏于肺的喘咳證。5.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傷寒論》),用治風濕在表的風寒表濕證。

各家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產乳金瘡,寒心奔豚。

2.《本草經集注》:解錫、胡粉毒。

3.《名醫別錄》:主驚癎,心下煩熱,風氣去來,時行頭痛,解肌,消心下急,殺狗毒。

4.《藥性論》:治腹痹不通,發汗,主溫病。治心下急滿痛,除心腹煩悶,療肺氣咳嗽,上氣喘促。入天門冬煎,潤心肺。可和酪作湯,益潤聲氣。宿即動冷氣。

5.崔禹錫《食經》:理風噤及言吮不開。

6.《醫學啟源》:除肺中燥,治風燥在于胸膈。《主治秘訣》云,潤肺氣,消食,升滯氣。

7.《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潤肺,潤腸胃,消面粉積,下氣。治疳蟲。

8.《本草綱目》:殺蟲,治諸瘡疥,消腫,去頭面諸風氣皶皰。

9.杲:杏仁下喘,治氣也。桃仁療狂,治血也。桃、杏仁俱治大便秘,當以氣血分之。晝則難便,行陽氣也;夜則難便,行陰血也。故虛人大便燥秘不可過泄者,脈浮在氣,用杏仁、陳皮;脈沉在血,用桃仁、陳皮;所以俱用陳皮者,以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里也。賁門上,主往來,魄門下,主收閉。故王氏言,肺與大腸為通道也。

10.《本草綱目》: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風、降氣、潤燥、消積,治傷損藥中用之。治瘡殺蟲,用其毒也。治風寒肺病藥中,亦有連皮尖用者,取其發散也。

11.《長沙藥解》:肺主藏氣,降于胸膈而行于經絡,氣逆則胸膈閉阻而生喘咳,藏病而不能降,因以痞塞,經病而不能行,于是腫痛。杏仁疏利開通,破壅降逆,善于開痹而止喘,消腫而潤燥,調理氣分之郁,無以易此。其諸主治,治咳逆,調失音,止咯血,斷血崩,殺蟲NI,除ZHA刺,開耳聾,去目翳,平胬肉,消停食,潤大腸,通小便,種種功效,皆其降濁消郁之能事也。

12.《本草求真》:杏仁,既有發散風寒之能,復有下氣除喘之力,緣辛則散邪,苦則下氣,潤則通秘,溫則宣滯行痰。杏仁氣味俱備,故凡肺經感受風寒,而見喘嗽咳逆、胸滿便秘、煩熱頭痛,與夫蠱毒、瘡瘍、狗毒、面毒、錫毒、金瘡,無不可以調治。東垣論杏仁與紫菀,均屬宣肺除郁開溺,而一主于肺經之血,一主于肺經之氣;杏仁與桃仁,俱治便秘,而一治其脈浮氣喘便秘,于晝而見;一治其脈沉狂發便秘,于夜而見。馮楚瞻論杏仁、栝萎,均屬除痰,而一從腠理中發散以祛,故表虛者最忌;一從腸胃中清利以除,故里虛者切忌。諸藥貌雖相同,而究實有分辨,不可不細審而詳察也。但用杏仁以治便秘,須用陳皮以佐,則氣始通。

13.《藥征》:杏仁主治胸間停水,故治喘咳,而旁治短氣結胸,心痛,形體浮腫。

14.《本經疏證》:麻黃湯、大青龍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麻黃加術湯、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厚樸麻黃湯、文蛤湯,皆麻黃、杏仁并用,蓋麻黃主開散,其力悉在毛竅,非借杏仁伸其血絡中氣,則其行反濡緩而有所傷,則可謂麻黃之于杏仁,猶桂枝之于芍藥,水母之于矣。

15.《本草便讀》:凡仁皆降,故(杏仁)功專降氣,氣降則痰消嗽止。能潤大腸,故大腸氣閉者可用之。考杏仁之性似無辛味,似乎止有潤降之功,而無解散立力,但風寒外束,肺氣壅逆,不得不用此苦降之品,使氣順而表方得解,故麻黃湯用之,亦此意耳。桃仁、杏仁,其性相似,一入肝經血分,一入肺經氣分。至于解毒殺蟲,彼此均可,在乎用者之神明耳。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