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臭節草根功效

《中藥大辭典》:臭節草根

出處

《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蕓香科植物臭節草的根

功效主治

搗漿,洗腫毒。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臭節草根

英文名

Root of White Chinaure

出處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巖椒草Boenninghausenia albiflora (Hook.)Reichb.ex Meissn. 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oenninghausenia albiflora (Hook.)Reichb.ex Meissn. [B.albiflora (Hook.)Reichb.ex Heyne]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挖,除去泥沙,鮮用。

原形態

臭節草,多年生草本,全株有強烈的特殊氣味。主根不明顯,具多數須根,棕黃色。莖直立,圓柱形,高50-80cm,紫紅色,光滑無毛,基部略木質化,嫩枝灰綠色,常中空。葉互生,2或3回羽狀復葉;小葉片橢圓形或倒卵形,大小不等,長1-2.5cm,寬0.7-1.5cm,先端鈍圓或微凹,全緣,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面灰綠色,紙質,禿凈,有透明的小腺點。聚傘花序頂生,或頂生于側枝上,花枝基部有小葉;萼4裂,長1-1.5mm,先端鈍或略圓,中部以下合生,有小腺點;花瓣4,白色,分離,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先端鈍圓,有透明的小腺點;雄蕊8,花絲絲狀,長短不等而相互間隔,花藥長圓形,黃色,縱裂,2室;子房1,心皮4,基部分離,具子房柄,果熟時,子房柄伸長,花柱4,上部聯合,基部分離,柱頭略膨大。蒴果,表面有突起的小腺點。種子數粒,腎形,黑褐色。花期4-10月。果期6-11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山坡、林下及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化學成分

根中含生物堿蕓香吖啶酮(rutacridone),1-羥基-9(10H)-吖啶酮[1-hydroxy-9(10H)-acridineon],蕓香吖啶酮環氧化物(rutacridone epoxide),香豆精類5,8-二甲氧基-2',2’-二甲基吡喃并[5',6':6,7]香豆精(racemosin),蕓香呋喃香豆醇乙酸酯(rutamarin)。根還含萜類化合物雙環大牻牛兒烯(bicyclogermacrene),雙環欖香烯(bicycloelemene),青枝烯(geijerene),二甲基環癸三烯(pregeijerene)和δ-欖香烯(δ-elemene),3-(1,1-二甲基烯丙基)花椒內酯[3-(1,1-dimethylallyl)-xanthyletin]。又含色烯化合物7-甲氧基-2,2-二甲基色烯(7-methoxy-2,2-dimethylchromene),6, 7-二甲氧基-2,2-二甲基色烯(6,7-dimethoxy-2,2-dimethylchromene)。

性味

苦;性微寒

歸經

心經

功效主治

解毒消腫。主瘡癤腫毒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汗搽。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