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草藥匯編》:小葉柳
別名
來源
楊柳科小葉柳Salix hypoleuca Seem.,以根、葉入藥。
生境分部
山西、陜西、湖北、四川、貴州。
性味
辛、澀,溫。
功效主治
祛風除濕,清血化瘀。主治風濕骨痛,勞傷。外用治蛇頭疔。
用法用量
0.3~1兩,泡酒服或適量煎水洗。外用取少許嚼爛外敷至消腫為止。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小葉柳
別名
山楊柳、紅梅蠟
出處
《貴州草藥》
來源
為楊柳科植物小葉柳的根、葉。全年可采。
原形態
灌木,高達3米。根紅褐色。樹皮黃褐色;小枝紫色或黑棕色,初有疏柔毛,后脫落。葉互生,狹橢圓形,長3.5~6.5厘米,寬1~2厘米。先端短尖,基部闊楔形或圓形,邊緣有腺質小鋸齒,兩面葉脈上初有白色絲狀毛,后脫落;柄長5~10毫米。葇荑花序;雄花序長2.4~4.5厘米,雄花疏生;苞片倒卵形,腹面腺體1,卵形;雄蕊2;雌花序長達5厘米,雌花密生,有短梗;苞片寬卵形。蒴果卵狀圓錐形,無毛。
生境分部
生于山坡灌叢中或山野草坡上。分布山西、陜西、甘肅、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性味
性溫,味辛澀。
功效主治
驅風除濕,活血化瘀。
復方
①治風濕、勞傷:山楊柳根、柳樹根皮各一兩。泡酒,早晚溫服。
②治冷骨風(風濕冷痛):鮮山楊柳根、鮮三角楓各三兩。煎水,洗四肢骨節痛處。
③治魚鰍頭(蛇頭疔):山楊柳葉少許,搗爛外敷,至消腫為止。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小葉柳
別名
山楊柳、紅梅蠟
出處
出自《貴州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楊柳科植物小葉柳的根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lix hypoleuca Seem.
采收和儲藏:根,春、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灌木,高1-3.6cm。葉片橢圓形、披針形、橢圓狀長圓形,長2-4cm,寬1.2-2.4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上面綠色,初時有柔毛,下面粉綠色;葉脈明顯突起,全緣;葉柄長3-9mm。花序梗在開花時長3-10mm;雄花序長2.5-4.5cm,粗5-6mm;雄蕊2,花線中下部有長柔毛,花藥球形,黃色;腺體1,腹生;雌花序長2.5-5cm,粗5-7mm,密花,花序梗短;子房長卵圓形,花柱2裂,柱頭短;僅1腹。蒴果卵圓形,長約2.5mm,近無柄。花期5月上旬,果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1400-2700m的山坡林緣及山溝。
資源分布:分布于山西、陜西、甘肅、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性味
辛;性溫
歸經
肝經
功效主治
祛風除濕;活血化瘀。主風濕骨痛;勞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30g;或泡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爛敷。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