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小葉雙眼龍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小葉雙眼龍

別名

毛果巴豆桃葉雙眼龍、細葉雙眼龍、巡山虎

來源

大戟科巴豆屬植物毛果巴豆Croton lachnocarpus Benth.,以根和葉入藥。全年可采,洗凈曬干備用或鮮用。

原形態

常綠灌木,高1~2米。分枝少,被灰黃色星狀毛。單葉互生,具長柄;葉片矩圓形或卵狀矩圓形,長5~10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短尖、銳尖或稍鈍,基部圓形,邊緣的小鋸齒上有腺體,在葉片基部兩側各有杯狀腺體1個,長而明顯,兩面被星狀毛,老時上面無毛。夏季開黃白色或淡綠色花,總狀花序著生于枝頂,花序上被星狀毛;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花瓣矩圓形,有雄蕊10~12個;雄花花瓣小,鉆形,子房被曲柔毛,花柱3枚,2裂。朔果扁球形,密被星狀柔毛,成熟后裂成3瓣。

生境分部

生于山坡、路旁或灌木林中。分布于我國南部各省區。

化學成分

根顯生物堿、酚類、三萜類反應。

性味

辛、苦,溫。有小毒。

功效主治

祛風除濕、散瘀消腫。風濕關節痛,跌打腫痛,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3~5錢。水煎或浸服;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

禁忌

孕婦忌服。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小葉雙眼龍

別名

辣蓼(《生草藥手冊》),桃葉雙眼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出處

《廣東中藥》Ⅱ

來源

為大戟科植物毛果巴豆的葉、根。全年可采。

原形態

灌木,高1~1.5米,被灰黃色星狀柔毛。葉互生,紙質;矩圓形或卵狀矩圓形,通常長5~8厘米,有時長于此數之2倍,寬2~3厘米,先端短尖或銳尖或稍鈍,邊緣小鋸齒上有腺點,基部闊楔形,近葉柄部有2腺點;被柔毛,老時上面近禿凈;葉柄長6~10毫米。花單性;總狀花序頂生,長7~16厘米;苞片小,錐尖,全緣;雄花簇生花序的上部,直徑約2毫米,萼5裂,花瓣5片,矩圓形,雄蕊10~12,著生于被毛的花盤上;雌花數朵生于花序基部,萼5裂,長2毫米,花瓣極小,錐尖,子房被毛,3室,每室有胚珠1顆,花柱2裂。蒴果徑達1厘米,被星狀茸毛與長的粗毛。花期5月。

生境分部

生于山坡和灌叢中。分布我國南部。產廣東。

性狀

干燥葉帶有少部分嫩枝,葉紙質,矩圓形或卵狀矩圓形,葉面禿凈,暗紅色,背面被星狀毛,黃綠色;邊緣鋸齒上有腺點,基出3脈,側脈羽狀,每邊3~4,近葉柄部有腺點。氣微。以枝少、無雜質者佳。

化學成分

根含生物堿、酚類與三萜。

性味

辛苦,溫。有毒。

①《廣東中藥》Ⅱ:"辛,溫。有毒。"

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辛苦,溫。有小毒。"

功效主治

①《廣東中藥》Ⅱ:"驅風解毒。治蛇咬傷,皮膚瘙癢,風濕腳痛。"

②《廣東中草藥》:"祛風去濕,散瘀止痛,消腫解毒。治風濕性關節炎,肌肉痹痛,產后風癱,帶狀皰疹,跌打腫痛,膿腫,癝疽,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浸酒。外用:水煎洗,搗爛或研末調敷。

禁忌

孕婦忌用。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小葉雙眼龍

英文名

Leaf of Hairyfruit Croton

別名

細葉雙眼龍、巡山虎、土巴豆、雞骨香、白養木、串珠林、山豬橇。

出處

出自《廣東中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毛果巴豆的葉、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roton lachnocarpus Benth.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根,洗凈,切片,曬干;葉,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毛果巴豆 常綠灌木,高1-2m。幼枝被灰黃色星狀毛。葉互生;葉柄長2-10mm,被星狀毛;葉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通常長4-10cm,但有時長為此數之2倍,寬1.5-4cm,先端短尖、銳尖或稍鈍,基部闊楔形或圓形,近葉柄處有2具柄的盤狀腺體,大而明顯,葉緣有鈍鋸齒,并有具柄的小腺體,兩面被星狀毛,老時上面無毛。總狀花序頂生,長7-15cm,被星狀毛;花單性同株;苞片小,錐尖,全緣;雄花簇生花序的上部,直徑約2mm;萼5裂;花瓣5,長圓形,淡綠色;雄蕊10-12,著生于被毛的花盤上;雌花數朵生于花序基部;萼5裂,長約2mm;花瓣極小,鉆形,錐尖;子房被曲柔毛,3室,每室有胚珠1顆,花柱3,柱頭2裂。蒴果扁球形,直徑6-10mm,被星狀茸毛與長的粗毛,成熟后裂為3瓣。花期5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山坡、溪邊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單葉互生,具長柄;葉片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5-10cm,寬1.5-2.5cm,先端短尖、銳尖或稍鈍,基部圓形,邊緣的小鋸齒上有腺體,在葉片基部兩側各有杯狀腺體1個,長而明顯;葉片呈枯綠色,兩面被星狀毛,老葉片上面無毛。氣微,味辛、苦。

化學成分

根含生物堿、酚類與三萜。

性味

味辛;苦;性溫;有毒

歸經

心;肺經

功效主治

散寒除濕;祛風活血。主寒濕痹痛;瘀血腹痛;產后風癱;跌打腫痛;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或水煎洗。

禁忌

孕婦忌用。

各家論述

1.《廣東中藥》:驅風解毒。治蛇咬傷,皮膚瘙癢,風濕腳痛。

2.《廣東中草藥》:祛風去濕,散瘀止痛,消腫解毒。治風濕性關節炎,肌肉痹痛,產后風癱,帶狀皰疹,跌打腫痛,膿腫,瘭疽,毒蛇咬傷。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