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臭柏功效

《中藥大辭典》:臭柏

別名

新疆圓柏、雙子柏(《中國高等植物圖鑒》),阿爾叉、霍寧-阿爾茨(蒙名)。

出處

《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來源

為柏科植物沙地柏的枝葉、球果。春、夏采,曬干。

原形態

常綠匍匐灌木,稀為喬木。分枝細,小枝揉之則發臭味,老枝皮暗褐色,光滑。葉交互對生;鱗形葉相互緊覆,長1~2.5毫米,先端鈍或微尖,全緣,下面中部生有橢圓形腺體;刺形葉常生于幼齡植株上,有時壯齡植株亦有少量刺形葉,排列緊密,向上斜伸不開展,長3~7毫米,上面凹入,中肋明顯,被白粉。雌雄異株,雌球花珠鱗2個。球果漿果狀,腎形,生于較長而垂曲的小枝頂端,呈不規則倒卵狀球形、近圓形或卵圓形,頂端圓、平或呈叉狀,長5~9毫米,有白粉,熟時暗褐紫色或紫黑色,內有種子1~5(多2~3)粒;種子近卵圓形,稍扁,具棱脊,有少量樹脂槽。

生境分部

生于沙地、多石的干旱荒山和林下。分布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陜西等地。

藥理作用

沙地柏含香檜醇及鬼臼毒素0.2%,后者對小肉瘤有傷害作用,能使其出血、壞死。所含揮發油可作局部刺激劑,長期應用于皮膚、粘膜可引起劇烈炎癥,過量可致嚴重的腸胃道炎癥反應,引起吐、瀉、腹痛甚至死亡。曾有人用來流產,實乃全身中毒之結果,并非對子宮有特異作用。如給狗以香檜醇或本屬植物之浸劑連服3周,不致引起肝的脂肪變性,量過大可于2天內死亡(小腸局部有劇烈炎癥)。香檜醇不影響豚鼠子宮張力,可取消其自發活動;對離體兔小腸可使其活動立即停止,此為可逆者,不受毛果蕓香堿的影響。香檜醇可增加水蛭肌張力,而浸劑則降低之,故兩者作用并非完全相同。

性味

《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苦,平。"

功效主治

①《新疆中草藥手冊》:"驅風鎮靜。治風濕性關節炎。"

②《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祛風濕,活血止痛。"

復方

①治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布氏桿菌病,皮膚盛癢病:臭柏、蒙古白龍穿彩麻黃茵陳、地構葉、北五加、小白蒿各一斤(以上均系鮮品)。水一百斤,煮沸后浸泡五小時,然后再捎加溫。取藥液洗浴,根據身體情況洗一至一個半小時。洗后不宜受風著涼,宜在伏天為好。風濕性關節炎,地構葉,北五加用量增加:皮膚瘙癢癥,白龍穿彩與麻黃用量增加。(《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②治小便不利,迎風流淚,視物不清,頭痛:白龍穿彩 二至三粒。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臭柏

出處

出自《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來源

藥材基源:為柏科植物叉圓柏的枝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bina vulgaris Ant.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枝葉,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

匍匐灌木,高不及1m,稀為直立灌木或小喬木。枝密集,枝皮灰褐色,裂成薄片;一年生枝的分枝圓柱形,徑約1mm。葉二型:幼樹上常為刺葉,長3-7mm,上面凹,下面拱圓,中部有長橢圓形或條狀腺體;壯齡樹上多為鱗葉,背面中部有橢圓形或長圓形;雌球花曲垂,或初期直立,隨后俯垂。球果生于向下彎曲的小枝頂端,倒三角狀球形或叉球形,長5-8mm,徑5-9mm,熟時褐色、紫藍色或黑色,稍有白粉。種子1-4(-5),多為2-3,微扁,長4-5mm,先端鈍或微尖,有縱脊和樹脂槽。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1100-2800(-3300)m的多石山坡或針葉樹、闊葉樹林中,也生于沙丘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北及內蒙古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枝葉呈樹枝狀,圓柱形。葉二型,刺葉常交互對生或有3葉交互輪生,排列緊密,向上斜展,長3-7mm,鱗葉交互對生,排列緊密或稍疏松,斜方形或狀卵形,長1-2.5mm。氣微香,味微澀。

化學成分

含香檜醇(sabinol),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揮含發油,油中含8′,13-松香二烯(abieta-8′,13-diene),左旋表兒酚-(-)-表兒茶[epicatechol-(-)-epicatechol],右旋兒茶酚-(+)-兒茶酚[catechol-(+)-catechol],右旋兒茶酚-(-)-表兒茶酚[catechol-(-)-epicatechol]等。針葉含黃酮化合物。

藥理作用

沙地柏含香檜醇及鬼臼毒素,后者對小鼠肉瘤有傷害作用,能使其出血、壞死。所含揮發油可作局部刺激劑,長期應用于皮膚、粘膜可引起劇烈炎癥,過量可致嚴重的腸胃道炎癥反應,引起吐、瀉、腹痛甚至死亡。曾有人用來流產,實乃全身中毒之結果,并非對子宮有特異作用。如給狗以香檜醇或本屬植物之浸劑連服3周,不致引起肝的脂肪變性,量過大可于2天內死亡(小腸局部有劇烈炎癥)。香檜醇不影響豚鼠子宮張力,可取消其自發活動;對離體兔小腸可使其活動立即停止,此為可逆者,不受毛果蕓香堿的影響。香檜醇可增加水蛭肌張力,而浸劑則降低之,故兩者作用并非完全相同。

性味

苦;辛;性平

功效主治

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主風寒痹痛;皮膚瘙癢;頭痛;咳嗽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煎水洗浴。內服:煎湯,9-15g。

復方

①治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布氏桿菌病,皮膚瘙癢病:臭柏、蒙古蕕、白龍穿彩、麻黃、茵陳、地構葉、北五加、小白蒿各一斤(以上均系鮮品)。水一百斤,煮沸后浸泡五小時,然后再稍加溫。取藥液洗浴,根據身體情況洗一至一個半小時。洗后不宜受風著涼,宣在伏天為好。風濕性關節炎,地構葉、北五加用量增加;皮膚瘙癢癥,白龍穿彩與麻黃用量增加。(《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②治小便不利,迎風流淚,視物不清,頭痛:圓柏果二到三粒。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

1.《新疆中草藥手冊》:驅風鎮靜。治風濕性關節炎。

2.《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祛風濕,活血止痛。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