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草藥匯編》:鳶尾
別名
藍蝴蝶、蛤蟆七、青蛙七、蜞馬七、搜山狗、冷水丹、豆豉葉、扁竹葉、燕子花、中搜山虎、鴨屁股、土知母[四川]
來源
鳶尾科鳶尾屬植物鳶尾Iris tectorum Maxim.的根狀莖。全年可采,挖出根狀莖,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曬干,切段備用。
性味
苦、辛,平。有小毒。
功效主治
活血祛瘀,祛風利濕,解毒,消積。用于跌打損傷,風濕疼痛,咽喉腫痛,食積腹脹,瘧疾;外用治癰癤腫毒,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3~5錢;外用適量,鮮根狀莖搗爛外敷,或干品研末敷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鳶尾
別名
烏園(《別錄》),烏鳶(《綱目》),扁竹(《植物名實圖考》),藍蝴蝶(《廣州植物志》),亦利麻(《廣西中獸醫藥植》),扇把草(《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土知母(《四川中藥志》),冷水丹、蛤蟆跳缺(江西《中草藥學》),鐵扁擔(蘇醫《中草藥手冊》)。
出處
《本經》
來源
為鳶尾科植物鳶尾的根莖。夏、秋采收。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根莖匍匐多節,節間短,淺黃色。葉互生,2列,劍形,長約30~45厘米,寬約2厘米。花青紫色,1~3朵排列成總狀花序,花柄基部有一佛焰花苞,覆船狀,長4~5厘米;遠比花柄為長;花被6,2輪,筒部纖弱,長約3厘米,外輪3片圓形,直徑可達5厘米,上面有雞冠狀突起,白色或藍色,內輪3片較小,常為橫形;雄蕊3,著生于外輪花被的基部,藥線形;雌蕊1,子房下位,3室;花柱3分枝,花瓣狀。蒴果長橢圓形,有6棱,長3~4厘米。種子多數,圓形,黑色。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
生于林下、山腳及溪邊的潮濕地。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產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性狀
干燥根莖呈扁圓柱形,表面灰棕色,有節,節上常有分歧,節間部分一端膨大,另一端縮小,膨大部分密生同心環紋,愈近頂端愈密。
化學成分
葉含維生素C很多。花含恩比寧。
根莖含鳶尾黃酮甙、鳶尾黃酮新甙A、B、香莢蘭己酮二葡萄糖甙。
性味
辛苦,寒,有毒。
①《本經》:"味苦,平。"
②《別錄》:"有毒。"
③《貴陽民間藥草》:"辛,寒,微毒。"
功效主治
消積,破瘀,行水,解毒。治食滯脹滿,癥瘕積聚,臌脹,腫毒,痔瘺,跌打損傷。
①《本經》:"主破癥瘕積聚,去水,下三蟲。"
②《別錄》:"療頭眩。"
③《貴州民間方藥集》:"治臌脹病。"
④《民間常用草藥匯編》:"療痔瘡及狂犬病。"
⑤《中國藥植圖鑒》:"敷腫毒。"
⑥江西《中草藥學》:"通便泄熱,活血法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3~1錢;或研末。外用:搗敷。
禁忌
體虛者慎服。
復方
①治食積飽脹:土知母一錢。研細,用白開水或兌葡萄 吞服。(《貴陽民間藥草》)
②治喉癥、食積、血積:鳶尾根一至三錢。煎服。(江西《中草藥學》)
③治水道不通:扁竹根(水邊生,紫花者為佳)研自然汁一盞服,通即止藥。不可便服補藥。(《普濟方》)
④治跌打損傷:鳶尾根一至三錢。研末或磨汁,冷水送服,故又名"冷水丹"。(江西《中草藥學》)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鳶尾
英文名
Rhizome of Roof Iris
別名
烏園、烏鳶、紫蝴蝶、藍蝴蝶、老鴉扇、扁竹葉、九把刀、燕子花、扁竹蘭、扁竹、蒲扇風、老君扇、扁柄草、鐵扁擔、交剪七、鯉魚尾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唐本草》:鳶尾,葉似射干而闊短,不抽長莖,花紫碧色,根似高良姜,皮黃肉白。有小毒,嚼之戟人咽喉,與射干全別。人家亦種,所在有之,射干花紅,抽莖長,根黃有臼。
2.《蜀本草》:此草葉名鳶尾,根名鳶頭,亦謂之鳶根。
3.《本草圖經》:鳶尾布地而生,葉扁,闊于射干。今在處有,大類蠻姜也。
來源
藥材基源:為鳶尾科植物鳶尾的葉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ris tectorum Maxim.[I.chinensis Bunge]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切碎鮮用。
原形態
鳶尾,多年生草本。高35-80cm。植株基部圍有老葉殘留的膜質葉鞘及纖維。根莖較短,肥厚,常呈蛇頭狀,少為不規則的塊狀,環紋較密。葉基生;葉片劍形,長15-50cm,寬1.5-3.5cm,先端漸尖,基部鞘狀,套疊排成2列,有數條不明顯的縱脈。花莖高20-40cm,與葉近等長,中下部有1-2片莖生葉,頂端有1-2個分枝;苞片2-3;花梗長1-2cm;花藍紫色,直徑達10cm,花被裂片6,2輪排列,外輪裂片倒卵形或近圓形,外折,中脈具不整齊橘黃色的雞冠狀突起,內輪裂片較小,倒卵形,拱形直立,花被管長3-4cm,雄蕊3,長2.5-3cm,花藥黃色;子房下位,3室,花柱分枝3,花瓣狀,藍色,覆蓋著雄蕊,先端2裂,邊緣流蘇狀。蒴果,橢圓狀至倒卵狀,長4-6cm,直徑2-2.5cm,有6條明顯的肋;種子梨形,黑褐色,種皮皺裼。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林緣、水邊濕地及向陽坡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山西、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向陽,耐半蔭,對濕潤而排水良好的各種土壤均能適應。春季旺盛期需濕潤。 栽培技術 以分株繁殖為主,也可用種子繁殖。分株繁殖:宜于花后休眠期內即新根萌發前進行,于9月初將一、二年生根莖橫切成段,每段帶2-3個芽,株距25-30cm,栽時根要壓緊,不宜過深,根莖的上部宜暴露于上表以獲得充足的陽光。生育期要注意供應充足的水分,4月開花前和6月花凋后各施1次追肥,但花凋后地下部休眠時應暫停澆水。種子繁殖:春、秋均可,于露地冷床中播種,4-6星期出苗,種子發芽不整齊,需細致管理。幼苗4-5片葉帶土移栽。
化學成分
葉含大量維生素(belamcandaquinone),鳶尾烯(iristectorene)A-H,鳶尾酮(iristectorone)A-H及單環三萜酯類化合物。揮發油含十四酸甲酯(irisquinone),射干醌(belamcandaquinone),鳶尾烯(tetradecanoic acid),5-庚基二氫-2(3H)-呋喃酮[5-heptyldihydro-2(3H)-furanone],6-庚基四氫-2H-吡喃-2-酮(6-heptyltetrahydro-2H-pyran-2-one),二十一烷(heneicosane),3-羥基-苯甲醛肟(3-hydroxyl-benfromoxine)。
藥理作用
1.消炎作用:鳶尾黃酮甙,在試管中有抗透明質酸酶的作用,而且不為半胱氨酸所阻斷,它還能抑制大鼠的透明質酸性的浮腫而不抑制角叉菜膠性浮腫,對鼠因腹腔注射氮芥引起的腹水滲出亦有抑制作用。
2.其他作用:鳶尾黃酮甙,能促進家兔唾液分泌,注射較口服的作用更快而強。
性味
辛;苦;涼;有毒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祛風利濕;消腫止痛。主咽喉腫痛;肝炎;肝腫大;膀胱炎;風濕痛;跌打腫痛;瘡癤;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絞汁,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禁忌
體虛便溏及孕婦禁服。
各家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破癥瘕積聚,去水,下三蟲。
2.《名醫別錄》:療頭眩。
3.《貴州民間方藥集》:治臌脹病。
4.《民間常用草藥匯編》:療痔瘡及狂犬病。
5.《中國藥植圖鑒》:敷腫毒。
6.江西《中草藥學》:通便泄熱,活血祛瘀。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