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草藥匯編》:魚腦石
別名
魚首石、魚枕骨
來源
石首魚科動物大黃魚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或小黃魚P. polyactis Bleeker的頭蓋骨的耳石。劈開頭部,取出最大的一塊耳石(星石),洗凈,曬干。
性味
甘、咸,寒。
功效主治
利尿,排石。用于尿路結石,小便不利,解野蕈毒。外用治化膿性中耳炎及鼻炎。
用法用量
1~2錢,研末服。外用研末。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魚腦石
別名
石首魚頭石(《千金方》),石首魚腦中枕(《日華子本草》),石首魚魫(《瀕湖集簡方》),石首骨(《本草匯言》),黃魚腦石、魚首石(《浙江中藥手冊》)。
出處
《藥材資料匯編》
來源
為石首魚科動物大黃魚或小黃魚的頭骨中的耳石。多為加工魚鲞時的副產品。一般在5~6月石首魚(黃魚)漁汛期收集。加工時將頭骨中最大的一塊耳石取出,洗凈,晾干。
原形態
動物形態詳"石首魚"條。
生境分部
主產浙江。
性狀
為長卵形,具三棱的顆粒。大黃魚的腦石長1.5~2厘米,寬0.8~1.8厘米。小黃魚的較小,長1~1.2厘米,寬5~7毫米。中間寬,一端稍圓,另一端尖。全體磁白色。關節面較平坦,表面可見明顯的圓形節痕;另一面向一側隆起,近尖端部有一斜的凹溝,并有橫突數個,其隆起一側的下方可見細長紋理,即生長線。質堅硬,不易破碎。氣微,味稍澀。以潔白、堅硬、無雜質者為佳。
炮制
洗凈曬干,放鐵勺內,上覆一碗,在烈火上煅至有爆裂聲后,取出放涼。
性味
《醫林纂要》:"咸,平。"
功效主治
化石,通淋,消炎。治石淋,小便不利,中耳炎,鼻炎,腦漏。
①《日華子本草》:"取腦中枕燒為末,飲下治石淋。"
②《開寶本草》:"主下石淋,磨石服之,亦燒為灰末服。"
③《綱目》:"研末或燒研水服,主淋瀝、小便不通。煮汁服,解砒霜毒、野菌毒。"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1~3錢。外用:燒存性研末撒。
復方
①治石淋及諸淋:石首魚頭石十四枚,當歸等分。上二味搗篩為散,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養生必用方》)
②治小便不通:石首魚頭石末,水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③治聤耳出膿:石首魚魫,研末,或燒存性研摻耳。(《瀕湖集簡方》)
④治鼻炎:魚腦石(煅)一錢,冰片一分。共研末,吸鼻中。(《山東中草藥手冊》)
⑤治久年腦漏:石首骨,火炙研極細,每晚臨睡時,服一錢,酒調下。(《本草匯言》)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魚腦石
英文名
Yellow Croaker Earstone, Auricular bones in Fish Head
別名
石首魚頭石、石首魚腦中枕、石首魚魫、石首骨、黃魚腦石、魚首石
出處
出自《藥材資料匯編》。
來源
藥材基源:為石首魚科動物大黃魚或小黃魚頭骨中的耳石。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 2.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
采收和儲藏:在黃魚汛期收集,將頭骨中耳石取出,洗凈,曬干。
原形態
1.大黃魚,體側扁,一般體長為40-50cm,大者長達75cm。頭較大,具發達粘液腔。吻鈍尖,有4個吻孔。眼中大,側上位,眼間隔圓凸。口前位,寬闊而斜,下頜稍突出牙細尖,上凳牙多行,外行牙稍擴大;下頜牙2行,內行牙較大。頦部具4個不明顯小孔。前鰓蓋骨邊緣有細鋸齒,鰓蓋骨后端有一扁棘,鰓孔大,鰓耙(8-9)+(16-18),細張。頭部和體的前部被圓鱗;后部被櫛鱗。側線鱗56-58(8-9/8)。背鰭鰭條部及臀鰭鰭膜上被小圓鱗。體側下部各鱗片均有一金黃色皮腺體。背鰭Ⅷ-Ⅸ,Ⅰ-31-34,連續,起點在胸鰭基部上方。臀鰭Ⅱ-8,第2鰭棘較長。胸鰭15-17。尾鰭楔形。鰾大,前端圓形,兩側具側枝31-33對,每一側枝最后分出的前后兩小支等長,且互相平行。耳石梨形。體背面和上側面黃褐色,唇橘紅色。各鰭黃色或灰黃色。腹面金黃色。
2.小黃色,體側扁,一般體長23-26cm,大者可長達50cm。外形與大黃魚近似。主要差別如:鰓耙10+(8-20)。側線鱗50-62(5-6/8),背鰭Ⅸ-Ⅹ,Ⅰ-31-36。臀鰭II-9-10。鰾大,前部圓,兩側具側枝26-32對,每一側枝最后分出的前、后兩小支不等長;后小支短,前小枝細長。耳石梨形,較小。體黃褐色,唇橘色,各鰭灰黃色,腹面金黃色。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1.為暖溫性回游魚類。棲息于60m以內近海的中下層。喜集群,食性廣,主要攝食小型魚類、節肢類等動物。能發聲,生殖期更盛。一生能多次產卵,產卵場均在河口附近或島嶼、內灣近岸淺清潔工我。產卵期分春秋二季。懷卵量一般為20萬-50萬粒,卵浮性,球形,很1.19-1.55mm,有無色油球1個。秋冬隨水溫下降。魚群向南回游越冬。
2.為溫水性底層魚類。喜棲息于軟泥或泥沙質海底。食性廣。能發聲,在生殖期常發出“咯咯”、“沙沙”聲。生殖期在北方海區于4-5月間產卵,懷卵量平均為7萬-15萬粒,卵浮性,球形,直徑1-1.45mm,有油球1個。秋末冬初,魚群南下作適溫回游。
資源分布:1.我國分布于黃海、東海和南海。
2.我國分布于渤海、黃海和東海。
性狀
性狀鑒別,1.大黃魚,耳后呈長卵形,具三棱狀,交端寬圓,后端狹尖,里緣及外緣弧形。長1.5-2.3cm,寬0.8-1.5cm。全體白色,具瓷樣光澤。背面從里緣向外緣逐漸降起呈嵴狀。近里側及外側底部可見到明顯的層狀生長紋,后端有一斜凹溝。背面有橫向嵴棱數條。腹面平滑,交后兩端稍翹起。有一“蝌蚪”形印跡。“蝌蚪”的頭z區昂仰,近圓形,伸達前緣。尾區斜直,為一“T”字形淺溝,尾端擴大,中央有一圓形突起,尾部直達后緣。邊緣溝顯著,寬而短,位于腹面里側緣與“蝌蚪”形印跡之間。質堅硬而脆,斷面可見縱向紋理和生長紋相互交織,具絹弱光澤。氣微,味淡稍澀。
2.小黃色,以色潔白、質堅硬者為佳。
顯微鑒別,耳石縱向磨片:置生物顯微鏡下觀察,呈黃白色。腹側生長紋平行于腹面,呈弧形近等距排列,高達縱切面的1/2;背側生長紋數層,呈波狀排列。晶形大多為針柱狀、纖維狀,橫穿生長紋而呈放射狀排列。還可見到少數散在的紅色有機物。
粉末特征:白色。可見到碳酸鈣的針狀、條狀、柱狀、球粒狀、片狀、板狀、層板狀晶粒和少量有機質與纖維蛋白。
偏光顯微鏡下無色,糙面顯著,二軸晶,負光性,光軸角ZY=180°,折射率Ng=1.686、Nm=1.682、NP=1.530。干涉色為Ⅲ-Ⅳ級藍綠。消光閃圖穿切數條生長紋而呈放射消光。
化學成分
主含碳酸鈣;另含有機物0.2%-10%、纖維蛋白。
鑒別
理化鑒別1.取本呂粉末在紫外光燈下檢視,顯紫色熒光。
2.取本品粉末0.1g加于離心管中,加濃鹽酸0.5ml溶解后,再加蒸餾水稀釋至5ml備用。①取鉑絲棒蘸濃鹽酸在無色火焰中反復灼燒至火燃無雜色為上,然后蘸取試液在火焰中灼燒,火焰呈磚紅色。
②取度液2滴置于試管中,加草酸銨劑2滴,生成白色結日 沉淀。
3.取本品粉末適量,置驗氣裝置的試管中,加入稀鹽酸2-3滴,迅速將玻璃管中保持有少許飽和氫氧化鋇溶液的驗氣裝置的蓋子蓋緊,玻璃管中的溶液變渾濁。
4.取本品粉末適量放于白瓷板上,加氫氧化鈉試劑2滴,再加硫酸銅試劑1滴,粉末變為藍色。
5.取本品適量放于稀年輕酸中浸3min后取出,用蒸餾水沖凈備用。①取試樣2粒,放于試管中注入10%三氯化鐵溶液并振蕩試管片刻,藥材表面呈褐色。②取試樣1粒放入莫菲格爾溶液中(100ml蒸餾水溶解11.8g硫酸錳,再加1g硫酸銀煮沸泠去后過濾,再加2滴稀氫氧化鈉試液),1min后藥材表面變灰,大約10min變為黑色(文石的特有反應)。
炮制
洗凈曬干,放鐵勺內,上覆一碗,在烈火上煅至有爆裂聲后,取出放涼。加工時將頭骨中最大的一塊耳石取出,洗凈,晾干。
性味
味甘;咸;性寒
歸經
膀胱經
功效主治
利尿通淋;清熱解毒。主石淋;小便淋瀝不暢;鼻炎;化膿性中耳炎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5g;或研末1.5-3g。外用:適量,研末,吹鼻或麻油調勻滴耳。
各家論述
1.《日華子本草》:取腦中枕燒為末,飲下治石淋。
2.《開寶本草》:主下石淋,磨石服之,亦燒為灰末服。
3.《本草綱目》:研末或燒研水服,主淋瀝、小便不通。煮汁服,解砒霜毒、野菌毒。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