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野菊功效

《中藥大辭典》:野菊

別名

苦薏(陶弘景),野山菊(《植物名實圖考》),路邊菊(《嶺南采藥錄》),黃菊仔(《中國藥植志》),野黃菊(《江蘇植藥志》),鬼仔菊(《廣西中藥志》),山九月菊(《遼寧經濟植物志》)。

出處

《日華子本草》

來源

為菊科植物野菊、北野菊及巖香菊等的全草及根。夏、秋間采收,曬干。

原形態

①野菊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亦可達120厘米。頂部的枝通常被白色柔毛,有香氣。葉互生,卵圓形至長圓狀卵形,長4~6厘米,寬1.5~5厘米,有羽狀深裂片,中裂片較大,側裂片2~3對,橢圓形或長圓狀卵形,先端尖,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被白色短柔毛及腺體,沿脈毛較密;具葉柄。頭狀花序頂生,直徑1.5~2.5厘米,數個排列成傘房花序狀;總苞半球形,外層苞片橢圓形,較內層稍短小,邊緣干膜質,中肋綠色,被綿毛或短柔毛,內層苞片長橢圓形,全部干膜質;外圍為舌狀花,淡黃色,1~2層,舌瓣長11~13毫米,寬2.5~3毫米,無雄蕊;中央為管狀花,深黃色,先端5齒裂,雄蕊5,聚藥,花絲分離,雌蕊1,花柱細長,柱頭2裂。瘦果約長1.5毫米,具5條縱紋,基部窄狹。花期9~10月。

生長于路邊、丘陵、荒地及林緣。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②北野菊

多年生草本,高達150厘米。莖直立,粗壯,近叉狀分枝。基生葉有時枯萎。葉互生,卵狀長圓形或闊卵形,長3~7厘米,寬2.5~5厘米,先端尖,基部稍呈心形、截形或近圓形,羽狀或近掌狀5~7深裂,裂片狹卵形或長圓形,有缺刻狀銳牙齒,下面灰白色,密被分叉狀短柔毛及腺體;具葉柄。頭狀花序多數,直徑8~12毫米,生于枝端,密集成聚傘狀,有時近乎傘形;總苞淺杯狀,苞片長卵形,覆瓦狀排列,中肋綠色,革質,邊緣膜質,褐色;舌狀花管狀花均為黃色,管狀花疏生腺點。

生于路旁、山地或丘陵草地。分布東北及河北。

③巖香菊

多年生草本,高達150厘米。莖直立,多叉狀分枝,生有微毛,較北野菊為稀。葉較薄,長卵形,1~2回羽狀深裂或掌狀深裂,裂片長橢圓狀卵形、披針形,有尖鋸齒,下面微具柔毛;假托葉不顯著。頭狀花序多數,直徑8~12毫米,生于枝端,稍下垂,集成近聚傘狀;總苞半球形,苞片3~4列;舌狀花1列。長橢圓形,與中央的管狀花全為黃色。

生于石質山坡、路旁。分布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西南各地。

以上植物的花序(野菊花)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化學成分

野菊全草含揮發油、蒙花甙、木犀草素的甙、矢車菊甙、菊黃質、多糖、香豆精類、野菊花內酯。揮發油中主要為莰烯、樟腦、葛縷酮等。

藥理作用

見"野菊花"條。

性味

苦辛,寒

①陶弘景:"味苦。"

②《嶺南采藥錄》:"苦,寒。"

③《陸川本草》:"甘,寒。"

④《四川中藥志》:"性平,味苦辛,無毒。"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治癰腫,疔瘡,目赤,瘰疬,天皰瘡,濕疹。

①《本草拾遺》:"破血,婦人腹內宿血食之。又調中止泄。"

②《綱目》:"治癰腫,疔毒,瘰疬,眼息。"

③《綱目拾遺》:"治蛇咬,瘡,天皰瘡。"

④《植物名實圖考》:"搗敷瘡毒。"

⑤《分類草藥性》:"根,解煙毒。治頭目眩昏,男子虛淋,女子白帶。"

⑥《陸川本草》:"清熱解毒。治溫熱頭痛,赤眼,痢疾。"

⑦《上海常用中草藥》:"治鼻炎,支氣管炎,咽喉腫痛,濕疹,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4錢(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煎水洗;或塞鼻。

復方

①治疔瘡:野菊花根、菖蒲根、生姜各一兩。水煎,水對服。(《醫鈔類編》)

②治癰疽疔腫,一切無名腫毒:㈠野菊花,連莖搗爛,酒煎,熱服取汗,以渣敷之。(《孫天仁集效方》)㈡野菊花莖葉、蒼耳草各一握,共搗,入酒一碗,絞汁服,取汗,以滓敷之。(《衛生易簡方》)

③治瘰疬瘡腫不破者:野菊花根,搗爛煎酒服之,仍將煎過菊花根為末敷貼。(《瑞竹堂經驗方》)

④治天泡濕瘡:野菊花根、棗木。煎湯洗之。(傅滋《醫學集成》)

⑤治婦人乳癰:路邊菊葉加黃糖搗爛,敷患處。(《嶺南草藥志》)

⑥治蜈蚣咬傷:野菊花根,研末或搗爛敷傷口周圍。(《嶺南草藥志》)

⑦治白喉:㈠野菊一兩,和醋糟少許,搗汁,沖開水漱口。㈡野菊葉和半匙,將野菊葉搗爛后,加白醋調勻涂在喉頭。(《貴州中醫驗方》)

③預防及治療瘧疾:㈠鮮野菊揉爛。塞鼻。每天塞二小時,兩鼻孔交替進行,連用三天。㈡鮮野菊一兩。水煎服。連服三天。(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野菊

英文名

all-grass of Lavandulaleaf Dendranthema, all-grass of Indian Dendranthema

別名

野菊花、土菊花、草菊

出處

出自《日華子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野菊或巖香菊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endranthema ivdicum (L.) Des Moul D. lauandrlifolium (Fisch. Ex Trauty) Ling et Shih.

采收和儲藏:夏、秋間采收,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1.野菊 多年生草本,高25-100cm。根莖粗厚,分枝,有長或短的地下匍匐枝。莖直立或基部鋪展。基生葉脫落;莖生葉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6-7cm,寬1-2.5cm,羽狀分裂或分裂不明顯;頂裂片大;側裂片常2對,卵形或長圓形,全部裂片邊緣淺裂或有鋸齒;上部葉漸小;全部葉上面有腺體及疏柔毛,下面灰綠色,毛較多,基部漸狹成具翅的葉柄;托葉具鋸齒。頭狀花序直徑2.5-4(-5)cm,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狀圓錐花騙子或不規則的傘房花序;總苞直徑8-20mm,長5-6mm;總苞片邊緣寬膜質;舌狀花黃色,雌性;盤花兩性,筒狀。瘦果全部同形,有5條極細的縱肋,無冠狀冠毛。花期9-10月。

2.巖香菊 本種與野菊的區別在于:葉為羽狀深裂,綠色或淡綠色,兩面被稀疏的呀下面稍多膨松的柔毛;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疏松的傘房或復傘房花序,舌狀花黃色。花果期5-11月。

藥理作用

見野菊花嚴條。

性味

味苦;辛;性寒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主感冒;氣管炎;肝炎;高血壓病;痢疾;癰腫;疔瘡;目赤腫痛;瘰疬;濕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鮮品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或熬膏涂。

復方

①治疔瘡: 野菊花根、菖蒲根、生姜各一兩。水煎,水酒對服。(《醫抄類編》)②治癰疽疔腫,一切無名腫毒: 一、野菊花,連莖搗爛,酒煎,熱服取汗,以渣敷之。(《孫天仁集效方》)二、野菊花莖葉、蒼耳草各一握,共搗,入酒一碗,絞汁服,取汗,以滓敷之。(《衛生易簡方》)③治瘰疬瘡腫不破者: 野菊花根,搗爛煎酒服之,仍將煎過菊花根為未敷貼。(《瑞竹堂經驗方》)④治天泡濕瘡: 野菊花根、棗木。煎湯洗之。(傅滋《醫學集成》)⑤治婦人乳癰: 路邊菊葉加黃糖搗爛,敷患處。(《嶺南草藥志》)⑥治蜈蚣咬傷: 野菊花根,研末或搗爛敷傷口周圍。(《睜南草藥志》)⑦治白喉: 一、野菊一兩,和醋糟少許,搗汁,沖開水漱口。二、野菊葉和醋半匙,將野菊葉搗爛后,加白醋調勻涂喉頭。 (《貴外中醫驗方》)⑧預防及治療瘧疾: 一、鮮野菊揉爛,塞鼻,每天塞二小時,兩鼻孔交替進行,連用三天。二、鮮野菊一兩。水煎服,連服三天。(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破血,婦人腥內宿血食之。又調中止泄。

2.《綱目》:治癰腫,疔毒,瘰疬,眼。

3.《綱目拾遺》:治蛇咬,梅瘡,天皰瘡。

4.《植物名實圖考》:搗敷瘡毒。

5.《分類草藥性》:根,解煙毒。治頭目眩昏,男子虛淋,女子白帶。

6.《陸川本草》:清熱解毒。治溫熱頭痛,赤眼,痢疾。

7.《上海常用中草藥》:治鼻炎,支氣管炎,咽喉腫痛,濕疹,皮膚瘙癢。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